影像中的生死课

男人的革命之路

字体:16+-

——评《阳光小美女》中的男人们

卢晗

这部电影堪称学校心理学教学片的典范,从中不难瞥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作为最初且最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所起的作用。尤其是片中的男人们——哥哥、爸爸、舅舅和爷爷,勾勒出了一条男性社会化的主线。

哥哥在片中性格鲜明,和父母的权威做无声的抗争,对琐碎世俗的生活感到厌倦,想要挣脱,有梦想且坚持不懈,应该是个颇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角色,甚至成年人在他身上也可以看见自己年轻时血气方刚的影子。在大家褒扬他年轻的朝气和梦想时,我忍不住想要泼一盆冷水。哥哥的行为不过是典型的青春期自我中心的表现:执拗地认为自己比周围人高明,把梦想挂在嘴上却没有周密的打算(否则就不会等到几百天以后才发现自己是色盲,不可以当飞行员),在感情上沉迷于成长的痛苦,缺乏沟通的尝试。哥哥是一个典型的不成熟的青少年,也许这恰是他可爱的地方,谁没有年轻过呢?

如果说我们有多么喜欢哥哥这个角色,那么就有多么讨厌爸爸这个角色。爸爸兜售精神毒品一样的成功学,自己却一塌糊涂,整天强调成功与失败,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但实际上,如果哥哥的成长没有舅舅的点拨以及妹妹和妈妈的爱护,他人生展开的下一站很有可能就是爸爸。他们看似截然相反,本质却都是固执己见且沉迷于自我催眠,只是父子俩坚持的东西不一样而已。作为年轻人,我们可以目空一切地批判爸爸的世俗可笑,我们也可以选择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体谅他的中年危机。清高的学生可以对成功学不屑一顾,但是不可否认的研究结果是,成功的人都有强大的内心且处于高度的自我催眠状态,而一个时时内省、高度自我觉察的人达到的往往是另一层心灵层面的成长和“成功”,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站在价值观的此端就抨击鄙夷彼端。爸爸是一个具有“紧缩建构”人格特点的人物,所以难以采纳他人的意见,或者说具有坚持和顽强的特点,和哥哥这个角色一样,只是中年时表现尤甚。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哥哥的正常发展之路就是爸爸。

舅舅这个角色作为失败者出现,学术、爱情毫无收获,甚至想要放弃生命,但是我却认为舅舅这个角色比爸爸更高明。他的生命层次不是简单地追求成功,在求死未遂后,这个人物反而凸显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和爸爸这个角色不同的是,舅舅是一个苦苦探索追问生命意义的形象,不是浑然不知反思地利用生命的长度创造价值,而是寂静地思索生命的苦难和存在。学会发问,是哲学的第一步,因此这个人物身上带有一种悲情的色彩。

最后是爷爷这个角色,我将赋予他社会化最高阶段的地位,但不仅仅是因为年龄。最初看这部电影时,对于结局我抱有一丝理想主义的期待。例如,小美女获得了成功这个快乐的结局,说明一家人的努力最后是有意义的这类主旋律结局。因此看到爷爷的“**”训练成果时,我有一种被玩弄的愤怒感。直到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才深深体会到,爷爷虽然“早退”,但却是hold住全场的终极boss。他因为行为不端而被赶出养老院,对着全家咆哮“又吃鸡肉”,在孙女的梦想这件“严肃”的事情上以“**”无厘头地终结,可以说是一个为老不尊——除了年龄以外不存在任何别的值得人尊敬的地方——的人。但是转念一想,从青涩幼稚的青春期自我中心到自我催眠膨胀遭遇中年危机,经过痛苦严肃的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爷爷这个角色恰好体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最终领悟了生命奥义而返璞归真的状态。此时限制人行为的不是年轻时求而不得的梦想,也不是家庭关系和追求成功的世俗羁绊,更不是受到道德律和灿烂星空引导的哲学迷思,爷爷体现出的是最自然、最融会贯通的“无招胜有招”。所以这部影片最值得玩味的恰好是爷爷最后的安排,用**秀“遥控”了整个故事的走向,给了家庭里每个具有明显缺陷的人突破自己局限、悦纳彼此差异的机会,更用美国式的轻松和不羁给所有沉湎于中年时期严肃哲学思考的观众一个出口: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严肃的问题,但这不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的。我们应当在思考过后,过一种经过审视的人生,此时的轻松便是举重若轻。

这部电影以小美女的梦想为线索,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四个男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化特点,浑然天成地用美国的娱乐精神浸润了我们痛苦求索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