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正常的發展,也會帶來危機?

字體:16+-

在我心裏,“影像中的生死學”課程是由兩條線貫穿的。一條主線,串起的是與生死相關的重要議題;一條副線,是帶出大學生成長的一些課題。我的課,雖然不是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但生命教育難道不應該回應學生當前生命成長的需要嗎?

從創辦“青春熱線”開始,我就關注到一個現象:學子們為了考上大學,可謂千辛萬苦,但進了大學不久,一些人就開始感到“鬱悶”,變得消沉和封閉。越是好的大學,這個現象似乎越是嚴重。

“考上大學還鬱悶?這些學生怎麽了?”

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這種“鬱悶”,自我封閉也使一些同學變得孤立無助,在負性情緒的包圍中,有些人竟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

後來,在學習危機幹預和創傷治療中,我接觸到了“發展性危機”的概念,覺得它可以幫同學們很好地理解自己在經曆什麽——因為理解,他們知道了那“痛”其實恰恰是成長帶來的,就像青春期骨骼的快速發育也會帶來“生長痛”一樣。

恰好《陽光小美女》中“危機”四伏:開頭是舅舅自殺,後來是爺爺突然去世,哥哥又因為色盲理想破滅,人到中年的父親前景似乎也很灰暗……所以,正好引出“心理危機”的概念。

那麽,什麽是“危機”,什麽又是“心理危機”呢?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史占彪博士這樣定義“危機”:“危機是指人類個體或群體無法用現有的資源和慣常應對機製加以處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機往往是突發的,出乎人們的預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製和及時緩解,危機就會導致人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出現功能失調以及社會的混亂。”[3]

最早定義“心理危機”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卡普蘭(G.Caplan),他在1954年提出:“心理危機是當個體麵臨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親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災人禍等)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失衡狀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