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问:如果“爷爷”不死,影片又会走向哪种结局,是一群人继续这样为“loser”和“winner”(胜利者)的问题挣扎,将破败的家庭关系维持下去,还是有另一件事将他们唤醒?
这位同学敏感地抓住了电影的高频词:“loser”和“winner”。
现代社会中,“输赢”的概念似乎特别深入人心。或许,这是竞争从商业领域泛化、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在我们中国,不就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吗?我的学生们不是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吗?
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输赢是否是唯一重要的事情?“loser”和“winner”的标签在怎样影响和改变着人,改变着人与人的关系?
有趣的是,《阳光小美女》选择了一系列意象,如儿童选美、成功学、获奖等,建构起激烈竞争的社会图景。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别具深意的镜头:在选美比赛的走廊中,两个穿好上台服装的小女孩一前一后跑来,后面的女孩喊:“等等我!”前面的女孩却头也不回地说:“我不会等你的!”
我请同学们就“loser”和“winner”两个高频词思考、提问与分享。
“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成功呢?是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成功与失败之间真的有一条很清晰的界限吗?”
“一个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其实一辈子都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算不算成功呢?”
同学们说:
“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被教育走着一条努力争取别人认同的道路。好好学习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听老师、父母的话是为了得到认可和赞扬,我们一直追求的只是世人眼里的成功而已,细想之下,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然而这样一路走来,我们在面临人生的选择时,已经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只是别人的认可和别人的成功而已。”
“在我看来,如果有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为了自己的梦想做出了尝试,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winner。就成功而言,更多的不是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做出了多大的成绩,而是自己内心的一种体验。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与满足,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所在。而失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件事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我们在过程中是否收获了内心的宁静。”
“如果只是为了世人眼中的成功而选择自己的人生,恰恰是另外一种失败。活出自己,活给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就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
……
在《阳光小美女》中,是一场死亡带来的震惊与悲痛,暂时切断了竞争带来的焦虑和沮丧,将一家人的注意力从“输赢”模式转换到“关系”模式。抱怨变成了支持,冷漠变成了关心,被唤醒了的“责任”与“爱”,给个体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也让整个家庭有了温暖。
美国学者詹姆斯·卡斯,曾将世上的游戏分为两种:以取胜为目的的有限游戏和以延续游戏本身为目的的无限游戏[2]。“输赢”,本是一场有限游戏的结果。若把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当成一场有限游戏,用“输赢”模式来统领自己的生活,如何?
好吧,现在你进入了“输赢”模式。为了成为“winner”,你支起耳朵去听社会的评价,你睁大了眼睛去看谁是你的对手。外部世界的标准,成为驱动你前进的力量,直到你发现,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
在这个模式中,你确实曾经赢过,也许是中考的第一名,也许是考进了人人艳羡的名牌大学,或者在单位的同龄人中第一个得到提拔,或是很快挣到了第一桶金,买了房买了车。奇怪的是,在这个模式中,每次“赢”带来的满足感似乎总是瞬间即逝,因为你会很快发现新的竞争对手,你又要让自己进行新的一场竞争,仿佛等不及“快乐”地跳完一支舞,“焦虑”与“紧张”又找上门来。因为你心里最挂念的,是山顶上那个叫作“结果”的家伙。不管看得见看不见,你的注意力都在它身上,以至于上山途中的美景、蜿蜒曲折的山路、山间的烟云雾霭、山脚的茅屋柴扉,都不能给你带来快慰,你只觉得:好累!
你一边爬,还一边盯着旁边的人,想方设法不让他们超过你。你觉得那个山头上,只有一个“winner”的奖杯,且只能属于你,所以其他人都是对手,甚至是敌人……
在我看来,“输赢”是一种对人生的简单化理解。虽然社会不能没有竞争,生活也无法逃避竞争,但除了竞争外,社会的发展与个人潜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合作。《阳光小美女》的编导用爷爷的死亡悄然解构了“输赢”模式,并导入了“关系”模式,让这一家人在相互支持中,体验到生命中还有责任与爱。虽然略显简单,但也对同学们不无启发。
除了“关系”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跳脱“输赢”模式的束缚,让人生更为丰盛与美好,还有什么其他模式可以帮上忙?我想,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意义”模式——暂且留到后面的课堂中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