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春風化雨VS.死亡詩社

字體:16+-

《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是1989年上映的美國影片,由彼得·威爾(Peter Weir)導演,曾在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第4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將這部影片選進生死課,不是因為裏麵出現了死亡,不是因為它的名字中就有“死亡”,而是因為它涉及了“生”,亦涉及了“死”,並且這個“生”與這個“死”的主角們,都與大學生們年齡相仿,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觀照自身的鏡像。

是的,這部影片太有名了,一些學生在高中時代就看過,並被深深感動過,似乎沒有什麽懸念了。但看過、感動過,不一定就認真思考過,更不一定共同思考過。我相信共同思考有獨特的價值,因為它可以釋放出不同的感受和見解,可以讓學生從“感動”“擾動”中生發出更理性、更廣闊的思考。

有意味的是,這部電影的中譯名叫作《春風化雨》,一個很積極很正向的名字。有些學生表示,他們喜歡這個譯名,因為它讓人感覺到希望;也有些學生表示,他們不喜歡這個譯名,它反而降低了他們去觀看的興趣。我是不喜歡這個譯名的,我覺得它消解了英文片名的心理張力,無意識中反映出我們中國人對死亡的回避——我們中國人真的就這麽害怕和忌諱談論死亡嗎?這種害怕與逃避,是不是因為我們在精神上太過孱弱,不敢麵對內心的衝突,不敢麵對肉體終將消失的恐懼,寧願在一種假象之中自知常樂地活著?

回到電影中來。開場,一所隻招收男生的大學預科學校裏正在舉行開學典禮,學生們扛著校訓的旗幟“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魚貫入場。盛大而莊重的場麵宣揚著學校的傲人曆史,也悄然把學生的精神納入到無形卻緊繃的約束當中。

已經習慣於規規矩矩聽課的學生,沒想到會遇到一個新來的奇葩老師:他吹著口哨,吟誦著惠特曼的《船長,我的船長》走進課堂。這位基丁老師似乎在意的並非成績,而是學生的生命狀態。為了打破對思想的束縛,他要學生撕書;為了激發學生的活力,他讓他們大聲吼著詩句踢球;為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引爆他們的創造力,他讓學生們作詩……學生沉睡的靈魂似乎被基丁喚醒了,他們開始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甚至違反學校的禁令,複活了基丁當年創辦的“死亡詩社”,讓生命的**在詩歌與冬夜中盡情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