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我想知道誰和我一樣

字體:16+-

為了節省時間,我沒有在課堂上放映整部電影,而是讓學生提前觀看,我隻在課堂上播放可以用來“激活”學生情感與思考的四個片段,分別是:基丁老師的第一課、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由剪輯的片段合成)、尼爾之死和告別基丁。在播放之前,我提醒學生在用“兩雙眼睛”和“兩個頻道”看電影時,要特別留意“我的內心在發生什麽”這一頻道。

我知道,看完《死亡詩社》,學生要說的太多了。他們不僅有許多感受想分享,也有許多困惑潛滋暗長,需要很多時間去探討。

一般來說,討論應該以理性的思考為前提。但我非常讚同一些學者的觀點:情感和認知不是分立的,情感中充滿了認知。[1]因此,我覺得可以把學生自身的感受作為思考的出發點,因為“感受”在告訴你,自己的內心正在發生一些事情。這些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什麽?它們從哪裏來?它們說明你對什麽感到困惑和不快?它們反映你有著怎樣的價值觀和信念?

從電影中的敘事,走向發現自身的感受,再走向思考和對話,再走向更深入的學習,這是一個從感性出發走向理性的過程,我決定一步步來。

片段播放完,我請學生不要馬上開燈,讓大家在黑暗中靜靜地和自己在一起。

我刻意創造這個黑暗中片刻的寧靜,不僅因為那時一些學生還淚花閃閃,情緒還在起伏動**,更因為他們也需要時間來覺察自己的內心在發生什麽。學會和自己在一起,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我想過去大概很少有老師教這個。無聲的課堂常會讓人感到怪異和尷尬,但是無聲之時其實有很多事情在發生,靜默也可以創造出意義,屏蔽幹擾有助於打開心靈空間和思考閥門。

開燈後,我請大家仍然不說話,每個人用3分鍾時間,寫出剛才自己內心中發生的事情。將看不見的東西寫下來,可以使模糊變得清晰,散亂得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