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省时间,我没有在课堂上放映整部电影,而是让学生提前观看,我只在课堂上播放可以用来“激活”学生情感与思考的四个片段,分别是:基丁老师的第一课、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由剪辑的片段合成)、尼尔之死和告别基丁。在播放之前,我提醒学生在用“两双眼睛”和“两个频道”看电影时,要特别留意“我的内心在发生什么”这一频道。
我知道,看完《死亡诗社》,学生要说的太多了。他们不仅有许多感受想分享,也有许多困惑潜滋暗长,需要很多时间去探讨。
一般来说,讨论应该以理性的思考为前提。但我非常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情感和认知不是分立的,情感中充满了认知。[1]因此,我觉得可以把学生自身的感受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因为“感受”在告诉你,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一些事情。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它们说明你对什么感到困惑和不快?它们反映你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信念?
从电影中的叙事,走向发现自身的感受,再走向思考和对话,再走向更深入的学习,这是一个从感性出发走向理性的过程,我决定一步步来。
片段播放完,我请学生不要马上开灯,让大家在黑暗中静静地和自己在一起。
我刻意创造这个黑暗中片刻的宁静,不仅因为那时一些学生还泪花闪闪,情绪还在起伏动**,更因为他们也需要时间来觉察自己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学会和自己在一起,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我想过去大概很少有老师教这个。无声的课堂常会让人感到怪异和尴尬,但是无声之时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发生,静默也可以创造出意义,屏蔽干扰有助于打开心灵空间和思考阀门。
开灯后,我请大家仍然不说话,每个人用3分钟时间,写出刚才自己内心中发生的事情。将看不见的东西写下来,可以使模糊变得清晰,散乱得到梳理。
3分钟之后,我用一个游戏来促进同学们的分享与交流。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可以站起来,用“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开头,后面加上自己刚刚看电影时的感受和想法。如果其他同学有相同的感受和想法就站起来,大家彼此看看,知道是谁和我有着共鸣。教室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这个游戏,一个人分享完,另外一个人就可以站起来接着说“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
我一直很喜欢这个游戏,它很容易参与,不带强迫性,也不用担心别人的指责和评价,因此能带来丰富的分享和很强的联结感,也可以渐渐地展现出团体内的相同与相异,还可以由浅入深,在安全的氛围中让学生适度**内心,为后面的深入讨论做一个热身和铺垫。
在这个叫作“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游戏中,学生们看完《死亡诗社》后产生的丰富情感浮现出来: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看到学生们站到桌子上告别基丁的时候,眼泪一下就下来了?”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看过两次都哭了?”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看电影的过程中,有胸口很憋闷的感觉?”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现在很想吼出‘Captain!My Captain’?”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想拥有一位像基丁一样的老师?”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看了这部电影觉得诗歌好伟大啊!”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看完电影后,在网上把Captain!My Captain!的中文版、英文版全部找到?”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在没有开灯的时候,期望生活停止在电影里面?”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在这帮英雄般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为对文学艺术这些东西被用科学去衡量感到很悲哀?”
而基丁老师,似乎带给学生一些复杂的感受: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如果在学生生涯遇到这样的老师,觉得自己的生命会有所不同?”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认为基丁老师虽然是个悲剧人物,但他的付出是有收获的?”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觉得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充满**,是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最好的东西?”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觉得不是每个老师都要用基丁老师这种充满**的方式来教学?”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觉得基丁老师的教育弊大于利?”
在这个游戏中,对尼尔的自杀,往往也会有不同的声音: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尼尔的死让我觉得不够坚强的人追求梦想要慎重?”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觉得尼尔没有尽到对周围人的责任?”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尼尔不该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认为尼尔的死是对他父母极大的伤害?”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觉得尼尔的死是有价值的,他不一定要委屈地活着?”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认同‘不自由,毋宁死’?”
我觉得游戏中最为宝贵的,是一些学生将电影与自己的生活做了联结: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感慨自己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对于人生到底是应该追求成就,还是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到很困扰?”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看电影时想起了上中学时自己和家长或者学校的对抗?”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有时候感觉父母的爱给我们带来太大的压力,甚至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该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