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源自真實實驗的虛構電影

字體:16+-

《浪潮》(Die Welle)是一部德國電影,2008年上映,並成為當年德國電影的票房冠軍,榮獲2008年德國電影傑出劇情片和最佳男配角獎。

不難發現,《浪潮》和《死亡詩社》有一些相似的元素:電影中的故事都發生在高中,都有一位對學生影響巨大的老師,最後都有一位學生自殺。但《浪潮》所呈現和探索的問題,卻和《死亡詩社》的方向不同。《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中說:“一般而言,教育要完成兩件事情:其一,幫助年輕人成為一個個體的人,擁有獨特的、個性化的生活;其二,竭力使他們能適應公共生活,也就是說,作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繼承者,他們應該與他人共享文化傳統。”[1]如果說,《死亡詩社》引發學生去思考“我應該成為什麽樣的人”,“我如何才能過上幸福美好的人生”(倫理生活之問),《浪潮》正可以讓學生思考“我們怎樣過公共生活”,“我們應該如何在一起”(政治生活之問)[2]——誰說生死學隻能探索個體生命的存在與死亡,卻忽略每個生命個體都要與他人共存的事實?在21世紀的當下,如何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價值觀和不同生活理念與生活方式的人相處,不僅對世界和平是巨大的挑戰,也是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要遇到的現實。這就是我把《浪潮》放到生死學課堂上作為教學影片的原因。

《浪潮》是德國人根據美國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這頗為耐人尋味。在這裏,與其劇透電影情節,不如說說那個真實的故事。

1967年4月,美國加州帕羅奧多(Palo Alto)一所高中的曆史教師羅恩·瓊斯(Ron Jones)在講授納粹德國時被學生問道:“為什麽德國人聲稱他們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麽無論農民、銀行雇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裏發生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