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对于一些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习惯于简单思维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浪潮》可是不太容易,比起《死亡诗社》来,这个电影会带来更多的困惑。所以,一上课我就和学生分享了刘瑜的一句话:“没有困惑的青春是多么荒凉啊。”[3]当时学生们都笑了,他们从中看到了“困惑”的积极意义——困惑,是因为你不再接受现成的观点,而是开始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了。困惑能激发人对事物的好奇之心和探索之欲!
不过每到这个单元,我都感到焦虑。虽然让学生提前看了电影,但要在三个小时中,探索这部以死亡结束却可以让我们思考该如何与他人一起活着的电影,实在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不断说服自己,下课后许多学生还会思考,我留的中期作业“《死亡诗社》与《浪潮》的对比”,也还会延续他们的思考。课堂上的“整理”“讨论”和“解构”,只是学习与思考的出发点。
为了在课堂上整理“浪潮”的演化变异过程,分析里面的团体动力,我按照“浪潮”发展的时间顺序,将电影剪辑成以“天”为单元的六个片段,并设计了一个表格。在课堂上每放完一个片段,我就让学生在表格上填写这一天中的“团体状态”和“变化原因”。在观看电影中,有意识地使用工具,我相信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看到”关键情节和细节,有助于之后分析导致团体动力变化的因素。
在播放电影的黑暗中,我也在默默地观察学生。当电影在蒂姆开枪自杀、参加“浪潮”的学生在震惊与恐慌中乱成一团、文格尔老师被警察带走……这一串惊心动魄的情节中戛然而止时,我看到他们脸上的震惊和迷惑。我没有马上打开灯,而是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
一分钟后,我打开灯,让学生们写下了自己看完《浪潮》后的感受。从学生们的分享中,不难看出电影对他们的冲击:震惊、难以置信、沉重、悲哀、恐惧、担心、痛恨、心痛、疑惑、纳闷、诡异、茫然、遗憾……
我请学生低头,再看看自己观影中写下的笔记,一起整理出“浪潮”作为一个运动的发展轨迹,找到形成情境力量场(situational force field)[4]的动力。学生们从笔记中发现,从第一天起,文格尔就开始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操控学生了,这些手段包括:
权威与纪律的建立:老师自命“领导”,要求学生必须称呼自己为“文格尔先生”;发言必须得到老师允许并站起来;同学按照要求一起踏步至“步调一致”;重新排座位,将原来的小团体打散,使个体“原子化”……
树立敌人与排斥异己:告诉学生楼下是“无政府主义课”,挑动学生的对立情绪;将不服从的学生赶走;故意冷淡穿红衣服的卡罗;在最后的大会上,将觉醒的马尔罗作为“叛徒”进行审判……
仪式化行为:为增强学生对“浪潮”的认同,完成“去个人化”的过程,鼓励学生穿统一的服装,给团体起名字,设计LOGO和手势,做网页贴标识……
思想上煽动:从开始的“团结铸造力量”,到最后的演讲,用宏大的叙事和煽动性的语言,让学生以为自己在参与正义的行动……
在后面的“解析”中,我分享了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发现。他曾经主持过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5],在他的《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中,津巴多分析了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米尔格伦的“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6],找出了让人们落入邪恶的十种方法[7],学者徐贲称其为“权威引诱普通人作恶的十个特点或条件因素”[8]。用这十条对比一下电影《浪潮》的情节,学生们就能更清楚,在“浪潮”中,“好人”是如何在情境压力场中产生“恶行”的:
1.营造束缚性的契约关系。
2.设计“有意义”的角色。
3.制定保证服从的基本规则。
4.装饰起冠冕堂皇的说辞。
5.预留推卸责任的后路。
6.诱人步步陷入。
7.加害程度逐渐加强。
8.悄悄从“正”转“邪”。
9.高筑有进无退的门槛。
10.强调宏大的高尚理想。
上述第1条、第3条、第9条,属于组织上的措施;第2条、第4条、第5条、第10条,是心理上的操控;第6条、第7条、第8条则是策略。几乎每一条,我们都可以在《浪潮》中找到对应。
学心理学的同学发言了:“我们在做团体辅导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让参加者起组名、设计LOGO什么的。”还有同学问:“一般的社团和‘浪潮’有什么不同呢?”“‘**’中,红卫兵们也穿着军装,戴着红袖章,是否与‘浪潮’中的白衬衫异曲同工?那么校服呢?”
这让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年,我们歌路营[9]组织公益青年领袖成长营,每个营员都被发了两件T恤作为“营服”,在初期的团队建立过程中,我们也让大家做了一些设计LOGO之类的活动。营会结束前,一位营员分享说:“我看过电影《浪潮》,当营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大家要穿一样的衣服,还要设计LOGO,心里就在想:哼,这是在洗脑吗?少来这套!”我问她:“那么,后来你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在你看来,这个成长营和‘浪潮’一样吗?”她笑了,说:“当然不一样!”
同样是团体,为什么会不一样?什么样的团体才是健康的?我们怎样才能防止一个团体演变为“浪潮”?这些正是我想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