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沒有困惑的青春是多麽荒涼啊

字體:16+-

我知道,對於一些習慣於接受現成的結論,習慣於簡單思維的學生來說,要理解《浪潮》可是不太容易,比起《死亡詩社》來,這個電影會帶來更多的困惑。所以,一上課我就和學生分享了劉瑜的一句話:“沒有困惑的青春是多麽荒涼啊。”[3]當時學生們都笑了,他們從中看到了“困惑”的積極意義——困惑,是因為你不再接受現成的觀點,而是開始用自己的腦子思考了。困惑能激發人對事物的好奇之心和探索之欲!

不過每到這個單元,我都感到焦慮。雖然讓學生提前看了電影,但要在三個小時中,探索這部以死亡結束卻可以讓我們思考該如何與他人一起活著的電影,實在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我不斷說服自己,下課後許多學生還會思考,我留的中期作業“《死亡詩社》與《浪潮》的對比”,也還會延續他們的思考。課堂上的“整理”“討論”和“解構”,隻是學習與思考的出發點。

為了在課堂上整理“浪潮”的演化變異過程,分析裏麵的團體動力,我按照“浪潮”發展的時間順序,將電影剪輯成以“天”為單元的六個片段,並設計了一個表格。在課堂上每放完一個片段,我就讓學生在表格上填寫這一天中的“團體狀態”和“變化原因”。在觀看電影中,有意識地使用工具,我相信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看到”關鍵情節和細節,有助於之後分析導致團體動力變化的因素。

在播放電影的黑暗中,我也在默默地觀察學生。當電影在蒂姆開槍自殺、參加“浪潮”的學生在震驚與恐慌中亂成一團、文格爾老師被警察帶走……這一串驚心動魄的情節中戛然而止時,我看到他們臉上的震驚和迷惑。我沒有馬上打開燈,而是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

一分鍾後,我打開燈,讓學生們寫下了自己看完《浪潮》後的感受。從學生們的分享中,不難看出電影對他們的衝擊:震驚、難以置信、沉重、悲哀、恐懼、擔心、痛恨、心痛、疑惑、納悶、詭異、茫然、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