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听原
怎样的人生可称得上美丽人生?被爱,以及能够投入全心去爱。
罗曼·罗兰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是这样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对世界承受苦难,明明白白知晓世界丑恶残忍,但有韧性,对世界给予的无尽可能性怀有信任,去乐观肩负这些东西,接纳世界所给的刻薄荒芜和慷慨繁华。在我看来,这便是对世界的爱。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但,他是英雄。“爱”是永远不竭的艺术主题。甚至可说,一切震撼人心的东西,其根源皆可最终追溯到“爱”这一字。
主人公圭多的一生是饱满的。拥有自己的书店,自己所爱的人,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些对于幸福生活最普通最平凡的追求,在他身上都一一实现。但这远非他一生可称为美丽人生的原因。另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全心去爱,被爱,具有面对苦难的乐观与令人惊叹的韧性。
这电影适合一再欣赏。了解结局后,再看圭多的一生,会获得更大震撼。朵拉明知危险巨大,仍决然登上父子所在那列火车;圭多绞尽脑汁使孩子相信这是游戏;最后一夜圭多去找朵拉,叮嘱孩子:“如果我很久都没有回来,你也不要从里面出来”;被纳粹士兵发现带走,路过孩子所藏的铁柜,知道孩子在看自己,他迈起既可笑又令人心酸的步伐……天啊,当时的他心里明知道自己将永远离开,仍笑着迈步,他的韧性是多么令人惊叹!爱在惨绝人寰的环境的对比之下,更加凸显力量。战争造就大规模而惨烈的死亡与分离,而因为直面死亡,又因为对于死亡的思考,必由爱与责任,人们才得以摆脱肤浅无知。
关于何为美丽人生,我想起另一部片子《本杰明·巴顿奇事》。电影比原著小说所表达的东西要宏阔深邃得多。仍然是爱,被爱,与韧性。
记得里面一段对白:“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却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一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片尾:
“有些人注定可以于河边闲坐。
“有些人被闪电击中过七次。
“有些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
“有些人是艺术家。
“有些人是游泳健将。
“有些人懂得制作纽扣。
“有些人懂莎士比亚。
“有些人具有母性。
“还有些人,是舞者。
“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
“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
描绘了许许多多人的美丽人生,他们无一不活得饱满。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明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仍然去爱,去感受被爱,去以韧性面对结局,肩负着责任。而说到这里,这些不正是每个人必须去面对的事情吗?平凡人里有太多英雄。
我们正是处在这样一种明知结局的境地中。爱与韧性,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件事无论太晚,或是像我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者保持现状都无所谓,做事情本不应有所束缚。”
圭多明知结局,仍竭尽全力地保持着孩子童真的世界和纤尘不染的希望。本杰明明知结局,仍追求爱,在生命所剩无几时活得丰盛。用英语来说,是make a difference。很可惜,中文里好像找不到这样一个专门用以展现每个平凡生命的韧性的动词词组。
【陆晓娅说】
听原在这篇文字中,用了“饱满”和“丰盛”来形容圭多和本杰明的人生。比起“成功”“完美”来,我觉得“饱满”和“丰盛”更有质感,它们指向生命的过程而非结果。
一个人怎样创造“饱满”“丰盛”的人生,听原在最后用了一个英语词组make a difference。我想了想,也许在两个层次上可以去努力。
首先是发现自己的天赋,发掘自己的潜能。就像《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段对话中所表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这些天赋各不相同。如果一个人能在人生中把这些天赋发挥出来而不是浪费掉,能把潜能挖掘出来而不是让它沉睡,也许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第二,是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使命”这个词很大,有点吓人,似乎只有政党、组织才会用到,但我们也确实看到一些人拥有自己的“使命”,不论是乔布斯的“活着就是改变世界”,还是让有人尊严地死去的特里萨嬷嬷。“使命”和“天赋”“潜能”的不同在于,它不仅是对个人的发现,更是建立起个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正是使命感,让维克多·弗兰克尔能战胜集中营非人的生活和由此带来的恐惧与绝望——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