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談家長的“專製”/

字體:16+-

——觀《姐姐的守護者》有感

(匿名)

課堂上看了《姐姐的守護者》這部電影,周圍的同學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我卻心懷憤怒,一直到影片結束都未平靜。我幾乎要將這個家庭所有的矛盾源頭歸於母親。這位母親專製地要求大女兒活著,專製地要求小女兒為大女兒捐獻腎髒。可能很多人會說母親這樣做是因為愛女兒,然而我懷疑這份沉甸甸的愛到底有幾分純粹。

不是不相信母愛,隻是不相信純粹的母愛,就如我一直堅信家長對子女的愛是自私的一樣。為什麽會形成這樣的觀念呢?我好好地回想了以往的生活經曆。

我的一位堂妹,準備初中畢業後讀技校,然後直接工作。她的母親非常不同意她這樣的做法,認為這樣有損自己在朋友圈的麵子。在堂妹初三暑假那年,她的母親便和其他家庭成員約定好,在堂妹答應讀高中之前,不和她說話。結果,就在那個暑假,我的堂妹服藥自殺。

當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大部分親子關係中,家長對子女的愛很大一部分其實是控製感。這種控製感,包含著“我比你年長、懂得自然比你多”“我是你的父母,是為了你好”“我是你父母,你當然得聽我的話”等幾種情況。一旦子女試圖打破父母的控製感,父母會出現一種強烈的權威受到質疑的憤怒,或是自尊心受到挑戰的羞怒。他們視孩子為附屬品,希望孩子言聽計從。

最近在一個親子關係講座中,好幾位年紀稍大的家長頻頻提出質疑:家長有必要去尊重孩子麽?有必要去聆聽他們的想法麽?有必要和他們共情麽?在這些年紀稍大的家長眼中,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當然,更具體的親子關係還和父母的文化水平、專業有關。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所學專業與教育心理的相關度越高,對待孩子也就越平等。然而,偌大的中國,文化水平高、所學專業與教育心理較相關的父母又占多大比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