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一起读书

题材转变缘于下海

字体:16+-

周梅森创作思想和写作态度的改变是从他下海、挂职以后开始的。一九八九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下海经了几年商,后来又到某市政府挂职担任了副秘书长。这期间,现实生活的急剧变化深深触动了他:当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一步步走向边缘化的时候,是继续恪守个人化写作还是投入到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生活中去?这个问题他思索了很久。思索的结果是,他的创作之路发生了一次令人瞩目也令许多朋友不理解的大变化、大转轨。长篇小说和同名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现实题材作品就此出笼。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作品基本上被文坛主流否定了。不过,它们却走向了市场,走向了读者,每部书的印数都在10万册以上,每部电视连续剧都创造了收视佳绩。这些作品得到了一批又一批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各阶层读者的肯定,这让周梅森深感欣慰。

从早期的历史题材到现在的现实题材,周梅森的转变与他下海、挂职的经历很有关系,但从思想上来讲,它是一脉相承的,他虽然早期写历史题材,但却从未回避过政治,他固执地认为政治是回避不了的。“如果你沉默不语,你必定会被社会边缘化!80年代初期,文学为什么那么繁荣?作家为什么备受社会尊敬?我想这与当时文学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思想的超前有关,它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然,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后,文学不应该承载这么多,但也不应该什么都不承载啊!作家依然应该为时代的进步、政治文明的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我很佩服现在的一些记者,他们报道的孙志刚事件以及拆迁户自焚事件直接促成了两条法律的变更。那么,请问:我们的人民难道不应该去尊敬这些记者,倒应该去尊敬那些为文学而文学的、纯而又纯的作家吗?就算纯到了极致,你和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周梅森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应该在社会重大矛盾和人民的疾苦面前沉默不语。

每个作家都面临着形成风格后是延续自己还是改变自己的两难,在这方面周梅森则认为,轻易改变自己可能是个误区。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有非常复杂的因素,而且作家不是神,不是全能的,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重新塑造自己也许会变成四不像,甚至丧失自我。如果太想改变自己,又做不到,就此搁笔,时间长了,也许连原来已达到的高度也达不到了。文学创作说穿了就是一场终身的马拉松比赛,拼的是持久的创造力。创造当然要有所突破,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须是水到渠成的。

周梅森长期以来的做法是:当他跃上一个平台后,会在这个平台上写出一系列作品,首先保证自己不从这个平台上掉下来,然后才可能谋求跃上更高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