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一起读书

别人表演他卖门票

字体:16+-

从搞房地产、炒股票、在政府挂职到今天的作家,一路走来,周梅森对生活态度的变化很明显。在没下海挂职前,他对生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个传统文人的态度:位卑未敢忘忧国。喜欢清议,身处陋室而指点江山。热情很高,牢骚也很多,当然也包含对自己窘迫生活的不满。下海挂职以后,他认识到了文化人清议的另一面:不切实际的东西太多,可操作性太差!他现在最关注的是怎样将清议变成一种法定的政治制度,一种法律的监督力量。因此,当他出于平民的立场考虑某种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兼顾到国家和民族的立场,目光和视野就不那么狭隘了。

有人曾说,周梅森下海是为了了解、掌握时代的发展脉络,周梅森纠正了这一点:“我下海是为了赚钱。”从赚钱获利这个角度看,他也许有些失败,但下海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从一个书斋式的作家变成了一个时代的弄潮儿,让他对这25年的经济改革历程有了切身体会,这对一个作家来说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笔财富他还没怎么动用,正准备动手开发,写一部三卷本的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他将对这25年的经济发展做一次全面的展示,对一些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道德与价值的判断,对资本及资本家的原罪、改革与改革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如果没有商场上的失败以及股市上割肉的惨痛,我不会对经济问题如此熟悉,也不敢写这类题材的作品。再比如说,给我带来巨大名声的政治小说吧,其实也是另一种失败的产品,政治上的失败。我这个人对政治充满热情,真心想当官,而且自认为能当个好官,可迄今我连小组长都没当成。于是,我不停地斗争,不停地失败,再斗争,再失败,最后便把这种政治上的失败全转化成作品,把人家的行为艺术变成了自己兜兜里的money!”别人不断表演,周梅森则不断地卖门票,从这个角度来讲,周梅森赚了大便宜。所以,失败与成功对周梅森而言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已。他既然在14岁的那个早晨就把自己定位成了一个作家,终生的使命当然是不断地从事艺术创造。因此,政治上的失败也好,经济上的失败也好,他都会把它看作生命的一种体验和写作的素材。对他来说,创造力枯竭,写不出好作品才是最大的失败。

周梅森书语

读书提升生命的质量。

多读好书,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你的生命才会不断增加一些必要的重量,你做人做事才能更有信心。

“反腐”不能全概括

《我主沉浮》、《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绝对权力》,这四部响当当的作品给周梅森戴上了“反腐作家”的头衔,他自己却不认同这个称号,因为“反腐”不能概括他小说的全貌。他说:“我的作品内容很丰富,涉及到国家、民族、时代进步等各方面,其中许多尖锐复杂的矛盾,不是一个‘反腐’所能概括,‘反腐’只是其中之一。”

周梅森经常会以一个高级领导班子为叙事主体,精心塑造一批高级领导干部形象,同时将笔触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核心,揭示资本和资本运作的秘密、市场经济和权力经济的关系,对我国二十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故事惊心动魄,令人警醒,令人震撼。

周梅森从煤矿起步,下过海经过商,如今成为作品最畅销、拿着高额版税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对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他不仅参与剧本改编,还参与投资和决策,这在中国作家中非常少见。“我的确很精明,在谈生意时,人家根本不信我是作家。”周梅森的成长历程也有些传奇色彩。他曾用“荒原里长出的一棵树”、“极其现实的乐观主义者”来形容自己。他认为自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从一个别字连篇的小矿工,到一个众人瞩目的作家,从南京最早的股票大户之一,到下海经商做房地产,再到自己投资拍电视剧,长时间的“折腾”使周梅森积累了财富,也积累了经验。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小说中触及和剖析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