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其人
冯骥才,作家、画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者。1942年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国画研究会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屡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抄家之后,他把残书和哪怕是零零散散的书页都万分珍惜地敛起来,整理、缝订,破口处全用玻璃纸粘好。完整者寥寥,残篇散页却有一大包袱。逢到苦闷寂寞之时,便拿出来读。他把半本《约翰·克利斯朵夫》几乎读烂了,散页的中外诗词全部烂熟于心。
作为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当代文化人物,冯骥才绝对是一个异常繁忙的人。他身兼数职——作家、画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者,最近新添了一个职务——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他还是全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这样他就成了一个“立体人”,涉及多个工作层面——文学、绘画、文化、教育。而对每个层面,他都做得那么投入、那么出色、那么令人叹服,这需要怎样高超的学识、过人的精力和体力啊!他说自己总是不断变换角色,在各种思维之间游走。他认为,在不同思维的变幻中,感觉很美,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冯骥才的成功不仅缘于永不枯竭的才思、对生活的澎湃**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而且是因为有了深厚的知识积淀。
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是无可估量的。一本书、一部电影,甚至一句饱含哲理的名言,都能够使我们刻骨铭心并且受益终生,能够激励一代代人的成长。当笔者与他谈起影响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时,冯骥才爽朗地笑了:对我有影响的决不是一本书。他说,他爱看的书很多,主要以文学书籍为主。对于自己喜爱的作品,他读得非常投入和痴迷。他的记忆力很惊人,虽然已年过六旬,他却依然能将名篇佳作背诵如流,比如巴尔扎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