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一節 元代的鄉試與鄉試策問

字體:16+-

鄉試是元代科舉三級考試的第一級,也是其中惟一的地方考試。根據皇慶二年(1313)頒布的科舉程式及中書省續降條目,元代鄉試每三年一屆,分十七個考區舉行,包括大都、上都、真定、東平四直隸省部路分,河東、山東二宣慰司,河南、陝西、遼陽、四川、甘肅、雲南、嶺北、征東、江浙、江西、湖廣十一行省。鄉試的時間,一般是在會試、廷試前一年的八月下旬。每屆鄉試各地共考選貢士300名赴京參加會試,其中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人各75名,似乎公允,實則應試者絕大多數是漢人和南人,因而在貢士的員額上,對蒙古、色目人無疑有著巨大的優惠。[1]元代科舉實行蒙古、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場考試、分別命題,蒙古、色目人鄉試隻考經學、策試兩場,漢人、南人則須加考詞賦一場。策試是四等人都必須參加的考試科目,蒙古、色目人安排在八月二十三日,漢人、南人在八月二十六日,均為各自鄉試的最後一場。策試命題(策問)與答卷(對策)要求也不同,蒙古、色目人“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漢人、南人則須在“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2]

傳世的元代鄉試策問隻有23篇,在有元近550場鄉試策試、1100份鄉試策問及備選策問中,不過占2%。[3]此外還有鄉試對策5篇,其中2篇與策問相因應,另外3篇雖策問已佚,仍可從對策中了解策問的主旨。以作者而言,策問作者12人,漢人4名(包括女真人),南人6名,不詳者2名。對策作者5人,1名高麗人,屬於漢人,4名南人。雖缺少蒙古及色目人,卻也符合策問作者和鄉試應考者絕大多數是漢人與南人的曆史事實。所存策問與對策的時間,延祐至至順年間有策問18篇、對策4篇,至正以後僅策問、對策各1篇,另有策問4篇未能確定考試時間,是知絕大部分作於元順帝至元停罷科舉之前。就考區而論,策問有大都6篇、上都1篇、陝西3篇、征東1篇、江浙4篇、江西8篇;對策為征東1篇、江浙4篇。雖然隻有6個路、省,不足以涵蓋17處考區,但其中既有蒙古、色目考生會聚的大都路與上都路,又有鄉試水準最高、南士雲集的江浙和江西行省,也有漢人考生為主的陝西省,甚至邊遠的征東行省。何況,存留策問與對策最多的江浙、大都、江西三地,同時也是貢士員額最多,鄉試影響最大的三個考區。因此,鄉試策問與對策雖然傳世者不多,卻仍不失其代表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