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一節 吳師道與金華學術

字體:16+-

一、生平與著述

延祐元年(1314),元朝恢複科舉。七年後,師道中至治元年(1321)進士,實現了吳氏家族三代以來由科舉晉身士族的殷殷期望。其後,他沉浮下僚近二十年,先後擔任高郵府高郵縣丞、寧國路錄事、池州路建德縣尹等地方官員。師道雖由儒學入仕,為政卻並不懦弱無能。在高郵,他明達文法,吏不敢欺,曾修複衝毀的漕渠。任寧國錄事,他捕殺肆行攘奪的諸路軍卒,安輯市人。天曆二年(1329),宣城大旱,師道攝行縣事,賑濟饑民三十餘萬。尹建德,他修複縣學,減輕茶稅,恢複池州路學田。凡所任皆有守有為,敢於任事,有愛民之聲。後至元六年(1340),元順帝清除權臣伯顏勢力,任用脫脫實行朝政改革,同時恢複科舉,複興文治,揀選名儒入教國子。吳師道因呂思誠、孔思立推薦,入朝為國子助教、博士,教授國子學凡三年。他告誡諸生:“聖人之道,至朱子而大明;朱子之學,至許文正公而後定。向非許公見之之確,守之之固,其不為異論所遷者幾希。”故其執掌教事,謹遵朱熹之訓,執守國初許衡之成法,講明經義,表章理學,排斥異論,不稍假借。“六館諸生,無不敬懌,人自以為得師”。[2]至正三年(1343),師道丁憂歸。四年,因病乞休,朝命以禮部郎中致仕,命未下而師道已卒。

吳師道的著作,據其友張樞《元故禮部郎中吳君墓表》,有《蘭陰山房類稿》20卷、《易雜說》2卷、《書雜說》6卷、《詩雜說》2卷、《春秋胡氏傳附辨》12卷、《戰國策校注》10卷、《絳守居園池記校注》1卷、《敬鄉錄》23卷。《易》《書》《詩》《雜說》及《春秋胡氏傳附辨》今皆不傳。《敬鄉錄》傳世本僅14卷,已非完璧。此外,明清書目還著錄《吳禮部詩話》《詞話》各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