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之际的贡性之,是宣城贡氏家族的又一名诗人。他曾任职元朝,明初隐居不仕,成为杭州、越州一带的著名诗人,与诗画家王冕齐名,有《南湖集》2卷传世,在元代文学史上亦有其地位与影响。
一、生平与诗歌
贡性之字友初,[1]号南湖,生卒年不详,[2]是集贤直学士贡奎族孙,户部尚书贡师泰族侄。性之在元末,曾北游京师、上都,[3]以国子生除主簿、县尉,有刚直名,后补福建行省理官。至正十八年(1358),贡师泰官浙江行省参政,性之适自上都还钱塘。师泰赠诗二首,其一曰:“嗣宗诸侄仲容贤,客路飘零雪满颠。曾为颂椒留子美,却思戏蜡爱僧虔。十年江海三杯酒,百里溪山一钓船。何日兵戈得休息,敬亭春雨共归田。”爱重之情可见。[4]明洪武初,征录师泰后人,大臣以性之荐,性之辞荐不仕,避居山阴,改名悦。其从弟驾部府君与再从兄司业府君同仕明朝,曾具舟迎归金陵、宣城,皆不往。邑人芮麟亦曾过访性之,怜其羁困,邀与俱归,性之作诗辞谢:“老去亲朋见面稀,见时无计得同归。游丝落絮都成恨,社燕秋鸿各自飞。杜宇叫残孤馆梦,西风吹老故山薇。明年春雨南湖涨,拟把长竿坐石矶。”[5]每有所感,则泫然泣下,形而为诗,劝之仕者,即默不应,遂躬耕渔浦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曰“贞晦”。[6]性之无子嗣,惟有一女,嫁刘绩。刘绩祖籍洛阳,祖父刘惇为元浙东廉访使,遂家山阴,子孙皆为越之名儒。这或许也是性之晚年寓居山阴,不归宣城的原因之一。
贡性之工于诗歌,一生诗作颇多,传世的就有四百多首。由于入明隐居不仕,以遗民自处,故感时伤世,思念故国,成为性之诗作的一大特点。如“昔客苏台鬂未霜,不知尘世有悲伤……重来底用嗟兴废,亦有咸阳与洛阳。”[7]“千里江山百战余,年来寸土入皇图。人行共指西施宅,身退谁归范蠡湖?茅屋渐成新里社,居民原是旧流逋。绝怜父老今无几,欲问当时不受呼。”[8]“鱼龙变化应难测,桑海更迁莫谩忧。世事天时总如此,寄身我亦一浮沤。”[9]“柳絮随风点客衣,杜鹃啼血唤人归。从今日日拚沉醉,酒醒人间春已非。”[10]这些诗句,既深深慨叹世事的沧桑,也寄寓了惓惓不忘故国的情怀。又如“慷慨怀丘壑,摩挲惜栋梁。自甘身偃蹇,不复梦明堂。”[11]“不将姓字通朝市,只许诗书遗子孙。我亦江湖倦游客,卜邻他日愿从君。”[12]“白头莫笑孤飞翼,不入喧啾百鸟群。”[13]其不事二姓、终老山林之意,尤灼然可见。
梅、菊、竹、兰,自古就是诗人吟诵的主题、人品高洁的象征。贡性之也多借题咏,抒发自己的遗民情思。其咏梅诗云:“平生心事许谁知,不是梅花不赋诗。莫向西湖踏残雪,东风多在向阳枝。”[14]“北风猎猎吹人倒,门外雪深三尺强。何事梅花偏耐冷?一枝先向雪中芳。”“江城钟鼓夜迢迢,霜月多情照寂寥。更有梅花是知己,小窗斜度两三梢。”[15]诗以梅花为知己,透过对雪后梅花的称赏,表达甘作遗民、淡泊自适的自我期许。又如《墨菊》诗:“柴桑生事日萧然,解印归来只自怜。醉眼不知秋色改,看花浑似隔轻烟。”[16]赋予**遗民情结与反抗意识,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和隐逸之乐。贡氏对陶渊明不仕二朝、进退自如的高尚节操十分赞叹,题《陶靖节像》曰:“解印归来尚黑头,风尘吹满故园秋。一生心事无人识,刚道逢迎愧督邮。”[17]这既是对古人的同情性理解,更是遗民心志的自我剖白。性之卒后,友人张舆挽诗云:“百年心事复谁知?过海人传俊逸诗。懒听朝鸡全晚节,惯骑官马说当时。文章自叹无遗荫,冰玉还看有故枝。一代风流俱已矣,晓星残月不胜悲。”“玉堂春梦烟云外,茅屋秋风浙水边。惆怅清魂招不返,空歌楚些泪潸然。”[18]亦对性之自甘贫寒的高士名节深致赞赏。
贡性之与诗画家王冕齐名,是元明间杭州、越州一带的著名诗人。贡钦《南湖集序》云:“时会稽王元章(冕)善画梅,得其画者,谓无贡南湖诗则不贵重。”[19]贡性之《题画梅》二诗亦曰:“王郎胸次亦清奇,尽写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王郎日日写梅花,写遍杭州百万家。向我题诗如索债,诗成赢得世人夸。”说明性之诗名之高,索诗者之众。[20]何况隐居不仕,往往需要借题诗维持生计,故性之集中题画诗独多,成为其诗作的又一特点。由于写诗常出于生计与应酬,且同一题目须反复吟咏,使性之题画诗难免出现意境浅显、语句重复、千篇一律的情况。明田汝成批评贡性之诗“纤秾乏骨”,[21]不为无见。清《四库提要》解释贡性之诗受重视的原因,亦曰:“盖(性之)人品既高,故得其题词则缣素为之增价,有不全系乎诗者。”[22]在推崇其高洁人品的同时,也对他的题画诗提出委婉的批评。
尽管如此,历代学者还是给予贡性之诗较高的评价。如《吴山游女》诗曰:“十八姑儿浅淡妆,春衣初试柳芽黄。三三五五东风里,去上吴山答愿香。”[23]性之对此诗颇自赏,特过友人瞿佑诵之。佑亦赞其诗“新嫩奇巧”,而《送戴伯贞还广西》一诗,则“叙事委曲而感慨系之,出诸作之上”。[24]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称性之“诗才清丽”。[25]如《涌金门见柳》诗:“涌金门外柳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26]成为元诗中的传颂之作,钱谦益《列朝诗集》甚至误以为日本贡使的诗,说明其流传之广远。[27]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论性之诗“滑而不涩,纵而不控,固是云林、玩斋家法”,以性之能继贡奎、师泰的诗学家传。[28]清顾嗣立《元诗选》,亦举“游鱼出没不多个,白鸟往来时一双”;“云将雨意惊秋早,雁带边声入座遥”;“晴云接地深遮屋,春水穿船直到门”等联语,赞扬贡氏诗“多杰出之句”。[29]说明贡性之诗,在元末文学史上确有一定的地位与影响。
二、《南湖集》的版本与整理
贡氏世居宣城南湖,性之晚年虽隐居山阴,未归故里,却自号南湖先生,以寄寓思乡之情,故其诗集亦称《南湖集》。《南湖集》的版本就卷帙而言,有2卷本与6卷本两种:2卷本包括明弘治贡钦初刊本、万历贡靖国重刊本、清乾隆南湖书塾重刊本、四库全书系列抄本等,6卷本只有清抄本多部。此外,《南湖集》还有一些重要的选本,亦值得参考。
1.明弘治十一年贡钦初刊本
明弘治元年(1488)冬,贡氏裔孙贡钦为吏部文选员外郎,借奉命册封伊府之便,南归故乡宣城,将家藏贡奎《云林集》、贡性之《南湖集》携至京城,恳请后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校正。李氏阅后称赞《南湖集》“清新可传”,并加以甄选,删去十分之一,归还贡钦。八年冬,贡钦以文选郎中得罪,调任大名府同知。此时,贡奎《云林集》已由宁国知府范吉刻于宣城县学,贡钦遂捐自己俸禄,市材庀工,刊刻《南湖集》,准备任满后携归宣城南湖书塾。李东阳当初削去的诗篇,贡钦临刻时不忍尽删,又选存十之二三,并于弘治十一年(1498)五月作序,说明编刻原委。贡钦字符礼,其高祖驾部府君,明初仕于朝,于性之为从弟,曾“屡遣舟迎抵金陵旧馆,又迎归宣城之南湖”,性之“俱不乐从”。[30]贡钦于性之,实为四世裔孙。[31]
弘治本《贡理官南湖诗集》2卷,是贡性之诗集的初刊本,也是现今传世的《南湖集》一切版本的祖本。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见著录,应已失传。
2.明万历十一年贡靖国重刊本
现今存世的《南湖集》最早刊本,应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贡靖国重刊本。靖国伯祖吏部公,即曾任吏部文选员外郎、首次编辑刊刻《南湖诗集》的贡钦,故靖国是贡性之的六世裔孙。靖国为诸生时,就喜好翻阅先祖诗文。任职刑部后,更反复诵习,“把玩不忍释手”。由于《云林》《南湖》二集“岁月寝久,旧本散失,讹复鱼鲁,心刺刺不忍也”,靖国遂于万历十一年“鸠工庀材,更为翻刻,以广其传。庶乎前人之美能彰,后人之盛可传也”。[32]
万历本《贡理官南湖诗集》,据弘治本翻刊,是贡性之诗集的第二次刊刻。全书分上下2卷,按诗体分类顺序编排,卷上为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七言排律,卷下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但不标注诗篇体裁。卷首有明弘治十一年贡钦《刻贡理官南湖诗集》序,卷末附明万历癸未季夏贡靖国《刻理官南湖先生集跋》,说明翻刻缘由。行款是半叶八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双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市文物局原有万历本《南湖诗集》残本一部,仅存上卷,可惜今已失藏,不知所在。
3.清乾隆四十一年南湖书塾重刊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贡氏后人于宣城南湖书塾再次翻刻贡奎、贡师泰、贡性之三家诗文集,这是相隔二百年后,性之诗集的第三次刊刻。南湖本《贡理官南湖诗集》2卷,首叶题“《理官集》,宣城贡性之著,乾隆丙申年镌,南湖书塾藏板”,行款为半叶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卷端标注“四代孙钦编次,六代孙靖国重刻,嗣孙重刻”,可知南湖本据万历本翻刻。二者分卷与收录诗篇完全相同,只是卷首除贡钦序外,又多收录《宁国府志》《杭州西湖志》的贡性之传记,以及贡靖国生平简述;卷末仍附贡靖国跋文。
4.清乾隆四十六年《四库全书》本
清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亦收录贡性之《南湖集》2卷,校呈时间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月。四库本分卷与收录诗篇全同于万历本,但删去贡钦序和贡靖国跋,而代之以《四库》提要。
5.清抄本
贡性之《南湖集》,还有多部私家清抄本传世。上海图书馆藏有清抄本《贡理官南湖诗集》一部,属于弘治、万历2卷本系列的抄本,不足为奇。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国家、上海、南京图书馆另藏有一种6卷本的《南湖集》,值得注意。上海图书馆藏本为清初抄本,是6卷本中抄录时间最早的;而国家图书馆11420号藏本,则有傅增湘校。傅校本首叶题《南湖诗集》,卷首仅标注“宣城贡性之著”,行款为半叶九行二十二字,无格。书首有贡钦《南湖诗集序》,卷末却无贡靖国跋语。考察其分卷,可知6卷本实2卷本按诗体拆分而成,即卷1五言古诗,卷2七言古诗,卷3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4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卷5、卷6七言绝句,且在各体裁诗前加注诗体名,而收录诗篇则全无增减。[33]
6.明天启二年潘是仁《宋元诗六十一种》本
贡性之集还有一些重要的选本,如明潘是仁《宋元诗六十一种》、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清陈焯《宋元诗会》、清顾嗣立《元诗选》等都收录贡性之诗选,其中最重要的是《宋元诗六十一种》中的《贡南湖诗集》7卷。潘是仁本《南湖集》选刊于明天启二年(1622),在诸家选集中时间最早,选录诗篇也最多。自弘治本起,无论2卷本的《贡理官南湖诗集》,还是6卷本的《南湖集》,收录贡性之诗都是283题407首,而潘是仁本就选录了其中223题308首,已占全集的3/4。《四库全书总目》卷168《南湖集提要》,书目项标“《南湖集》7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说明《四库全书》编纂时,原准备根据潘是仁7卷本收录《南湖集》,后得到2卷全本,才作了更替。不过,这也证明了潘是仁本的重要参考价值。潘本的行款是,半叶九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分卷为卷1五言古诗,卷2七言古诗,卷3五言律诗,卷4七言律诗,卷5五言排律,卷6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卷7七言绝句,其中七言排律则未收。
校点本《贡氏三家集》中《贡性之集》的整理,即根据《南湖集》的版本源流和各版本特点,选取校勘精良、保存完整的清乾隆四十一年南湖书塾刊《贡理官南湖诗集》2卷本为校点底本,[34]而以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抄《南湖集》2卷本、[35]傅增湘校清抄《南湖诗集》6卷本、[36]明天启二年潘是仁刊《贡南湖诗集》7卷本为通校本,[37]并取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清陈焯《宋元诗会》、清顾嗣立《元诗选》、清玄烨《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等选集与类书,作为参校。
校点本《贡性之集》的分卷,仍据弘治本、万历本、南湖本、四库本分为上下两卷,卷上依次为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七言排律,卷下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底本各类诗前,原未标明诗篇体裁,整理时据潘是仁本、傅增湘校清抄本,补入各类诗体名。《贡性之集》还增设附录三种:附录一辑存贡性之集外诗4首,以补《南湖集》之未备;附录二汇集贡性之相关的诗文传记5篇,便利读者了解作者生平;附录三则收载《南湖集》题跋2篇。
校点本《贡氏三家集》的整理出版,不仅首次将宣城贡氏的三部别集汇为一书,有助于了解贡氏家族在元代的发展及其在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为保存和流传贡氏三位作者的诗文,提供了较为完备精良的文本。[38]
[1] 贡性之字,明凌云翰赠诗、张舆挽诗及传记资料多作“友初”,而瞿佑:《归田诗话》作“有初”,贡师泰赠诗作“有亨”,未详孰是。
[2] 陈受培:《宣城县志》卷17《人物·隐逸》云,贡性之“卒年五十”,清嘉庆刊本,1808,第2页。而邓绍基、杨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云,贡性之生卒年约为1318~1388,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112页。皆不知所据。
[3] 贡性之:《题肃万邦葡萄》诗云:“忆骑官马过滦阳,马乳累累压架香。酿就璚浆三百斛,胡姬当道唤人尝。”即是上都之旅的回忆之作。《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72页。
[4] 贡师泰:《送有亨侄还钱唐二首》,见《贡氏三家集·贡师泰集》卷4,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258页。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卷11、陈焯:《宋元诗会》卷79,皆以贡师泰此诗为贡性之而作;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585册,第435页、第1464册,第449~450页。
[5] 贡性之:《赠别乡友芮公》,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28页。
[6] 黎晨:嘉靖《宁国府志》卷8《人文纪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明嘉靖十五年刊本,1962,第15~16页。
[7] 贡性之:《重过姑苏有感》,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12页。
[8] 贡性之:《兵后过诸暨》,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26页。
[9] 贡性之:《重过诸暨观新涨》,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27页。
[10] 贡性之:《暮春十绝》之三,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48页。
[11] 贡性之:《题抚松轩》,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07页。
[12] 贡性之:《云锦溪》,相类诗句又见《环翠轩》,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14、518页。
[13] 贡性之:《题画花鸟》之二,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49页。
[14] 贡性之:《题梅四首》之一,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40页。
[15] 贡性之:《画梅八首》之五、之八,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61页。
[16] 贡性之:《墨菊》,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38页。
[17] 贡性之:《陶靖节像》,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46页。
[18] 张舆:《挽贡友初诗》,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卷1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585册,第435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79页。
[19] 贡钦:《刻贡理官南湖诗集》,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489页。
[20] 贡性之:《题画梅十首》之一、之十,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45页。
[21]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卷1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585册,第435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80页。
[22]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8《南湖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下册,第1459页。
[23] 贡性之:《吴山游女》,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卷1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585册,第435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附录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78页。
[24] 瞿佑:《归田诗话》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刊本,2003,第1694册,第627页。
[25]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卷1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585册,第435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80页。
[26] 贡性之:《涌金门见柳》,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75页;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诗题作《湖上春归》,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585册,第435页。
[28]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4,清嘉庆扶荔山房刻本,1819,第5页。
[29] 顾嗣立:《元诗选》二集辛集《南湖先生贡性之》,北京,中华书局,1987,下册,第1186页;今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81页。
[30] 贡钦:《刻贡理官南湖诗集》,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卷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489页。
[31]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著录贡钦为贡性之六世孙,误,当为贡奎六世孙、贡性之四世孙。
[32] 贡靖国:《刻理官南湖先生集跋》,见《贡氏三家集·贡性之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576页。
[33] 参见本书附录十《贡性之〈南湖集〉各版本分卷表》。
[34] 国家图书馆第87988号藏本。
[35]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36] 国家图书馆第11420号藏本。
[37] 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口830号藏本。
[38] 本章原刊《贡氏三家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3~11页,第147~161页,第481~488页,本书收录时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