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一節 陳基的生平

字體:16+-

陳基(1314~1370),幼名無逸,後改名基,字敬初,號韋羌山人、夷白子,元台州路臨海縣(浙江臨海)人。父陳祥“多聞好學,而尤善《老子》清淨之說,平居常黃冠鹿裘,與方士遊”,[1]使陳基幼年即受到道家思想的濡染。陳基九歲喪父,十四歲,與兄陳聚求學杭州。至順二年(1331),十八歲,師從金華著名學者黃溍,學習傳統的儒家經學。陳基出生於延祐元年,正值元仁宗剛剛頒布科舉詔書,第一次正式舉行鄉試。而他的老師黃溍,也正是在次年的會試和殿試中脫穎而出,成為元朝第一屆進士。至順二年,黃溍在任職地方州縣十幾年後,由禦史中丞馬祖常推薦,入朝擔任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曾扈從文宗至開平,作《紀行詩》十二篇。同年,黃溍又因父喪丁憂還鄉。陳基大約就是在黃溍南歸居喪期間,開始從學的。其友顧瑛稱陳基“明敏好學,受知於晉卿黃先生,明《春秋》”。[2]這應是他為參加科舉進入仕途所做的經學準備。

順帝至元元年(1335),黃溍服闋,轉承直郎、國子博士,執教國子學凡六年。年方弱冠的陳基隨黃溍遊學京師。根據科舉程式,三年後,年滿二十五歲的陳基即可參加科舉考試。正當他期待在科舉中嶄露頭角之時,世事卻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元科舉世祖時即已提出,卻由於朝廷中守舊的蒙古、色目權貴及少數出身吏員的漢人官僚的反對,遷延近五十年未能實施,直到仁宗即位,才得以正式下詔頒行。然而,反對的聲音並未止息。延祐之後,凡帝位更迭,輒有動搖科舉的議論。“蓋設科來,列聖首詔,必有因而搖之者。庚申之春(英宗即位),則剝複之機係焉。癸亥冬(泰定登基),惴惴幾墜”[3]。科舉興廢始終是朝廷激烈論爭的重大問題。至順四年(1333),年僅十四歲的順帝即位,守舊的蒙古權臣伯顏執政。兩年後,至元元年(1335)十一月,順帝即接受中書平章政事徹裏帖木兒的建議,下詔罷除科舉。這對於希望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天下儒士而言,無疑是決定性打擊,也直接促成了陳基的學術轉向。顧瑛言陳基“後以舉子業無益於學,克誌為古文詩章,同輩雖極力追之不能及,名重於時”,[4]成為黃溍的高第弟子。這雖然得益於元文四大家之一的黃溍的指授和陳基本人的性情才氣,卻也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