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献探研

第一节 陈基的生平

字体:16+-

陈基(1314~1370),幼名无逸,后改名基,字敬初,号韦羌山人、夷白子,元台州路临海县(浙江临海)人。父陈祥“多闻好学,而尤善《老子》清净之说,平居常黄冠鹿裘,与方士游”,[1]使陈基幼年即受到道家思想的濡染。陈基九岁丧父,十四岁,与兄陈聚求学杭州。至顺二年(1331),十八岁,师从金华著名学者黄溍,学习传统的儒家经学。陈基出生于延祐元年,正值元仁宗刚刚颁布科举诏书,第一次正式举行乡试。而他的老师黄溍,也正是在次年的会试和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元朝第一届进士。至顺二年,黄溍在任职地方州县十几年后,由御史中丞马祖常推荐,入朝担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曾扈从文宗至开平,作《纪行诗》十二篇。同年,黄溍又因父丧丁忧还乡。陈基大约就是在黄溍南归居丧期间,开始从学的。其友顾瑛称陈基“明敏好学,受知于晋卿黄先生,明《春秋》”。[2]这应是他为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所做的经学准备。

顺帝至元元年(1335),黄溍服阕,转承直郎、国子博士,执教国子学凡六年。年方弱冠的陈基随黄溍游学京师。根据科举程式,三年后,年满二十五岁的陈基即可参加科举考试。正当他期待在科举中崭露头角之时,世事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元科举世祖时即已提出,却由于朝廷中守旧的蒙古、色目权贵及少数出身吏员的汉人官僚的反对,迁延近五十年未能实施,直到仁宗即位,才得以正式下诏颁行。然而,反对的声音并未止息。延祐之后,凡帝位更迭,辄有动摇科举的议论。“盖设科来,列圣首诏,必有因而摇之者。庚申之春(英宗即位),则剥复之机系焉。癸亥冬(泰定登基),惴惴几坠”[3]。科举兴废始终是朝廷激烈论争的重大问题。至顺四年(1333),年仅十四岁的顺帝即位,守旧的蒙古权臣伯颜执政。两年后,至元元年(1335)十一月,顺帝即接受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的建议,下诏罢除科举。这对于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天下儒士而言,无疑是决定性打击,也直接促成了陈基的学术转向。顾瑛言陈基“后以举子业无益于学,克志为古文诗章,同辈虽极力追之不能及,名重于时”,[4]成为黄溍的高第弟子。这虽然得益于元文四大家之一的黄溍的指授和陈基本人的性情才气,却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致。

至正七年(1347),陈基第三次北游,“泝河洛,上嵩华,过秦、汉之故都,览圣贤之遗迹。复自郑虢,浮孟津,道河内,逾汲郡,达燕赵……炊不暇熟,又度居庸,出云中,涉滦水,抵上京”。[9]同年,黄溍因湖广行省平章朵尔直班、中书左丞相太平力荐,除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六月至上京,召见,兼经筵官。八年夏,升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与修后妃、功臣传。与此相关,陈基的北游也终于有了收获,得以荐授经筵检讨。[10]然而,刚刚踏上仕途的陈基,尚未及施展所学,即横遭不测。

顺帝初即位,立钦察氏为答纳失里皇后,至元三年(1337),因后兄唐其势谋逆罪牵连,被丞相伯颜鸩杀。其时,顺帝宠幸高丽奇氏,生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欲立为后。丞相伯颜不可,改立弘吉剌氏为伯颜忽都皇后,然皇后无宠,其子真金年二岁即夭折。至元六年伯颜罢相,顺帝遂立奇氏为第二皇后完者忽都,居兴圣西宫。此外,顺帝还立有第三皇后木纳失里,居隆福宫,至正七年卒。至正八年(1348),“监察御史李泌言:‘世祖誓不与高丽共事。陛下践世祖之位,何忍忘世祖之言,乃以高丽奇氏亦位皇后。今灾异屡起,河决地震,盗贼滋蔓,皆阴盛阳微之象,乞仍降为妃,庶几三辰奠位,灾异可息。’不听。”[11]李泌奏言,与陈基有着重要的关系。尤义《陈基传》记载:“其(黄溍)徒有为御史者,以言责咨于基。基谓并后为致乱之本,因草谏章力陈其失,冀君觉悟以正始也。而上方溺爱,诘知其由,欲置基于罪,怒且不可测。”可见当时的情势,已远非顺帝“不听”而已。陈基由此被迫于至正九年冬避祸南逃。黄溍大约也因此事牵连,于“九年夏四月,洊上章求归田里,不俟报而行。上闻之,遣使者追及武林驿,敦迫还京,复供前职”。十年夏四月,黄溍终于谢官南还。[12]

长达十五年的努力,三游京师的艰辛,方得到荐任却几陷不测,这一挫折给了陈基沉重的打击。他离开大都辞别友人时不禁感慨丛生:“结发事书史,及壮服冠裳。远游至京师,永言观国光。叨逢尧舜时,拔擢登明堂。佩以明月珠,被之云锦章。驱车未及门,平地生太行。丈夫慕前修,出处岂有常?但念平生友,惜别衢路旁。惟愿各弩力,矫首永相望。”[13]其痛苦失意溢于言表。

回到南方后,陈基奉母避居平江路(江苏苏州),教授诸生自给,暇时则与顾瑛等吴中士大夫诗酒唱和,以诗文自娱。与陈基同门十载并曾同游京师的友人王袆到吴中相访,临别诗赠陈基,感言:“君言禄爵非所愿,但愿击壤歌时雍。却因文章著不朽,韬晦养粹甘为农。顾我所愿颇异子,谓欲与世相奔冲。黄金铸印锦悬绶,时至未敢辞侯封。丈夫出处虽二致,非系愚哲由乖逢。得意觖望亦常事,所贵自宝如璜琮。”[14]王袆原与陈基同样志向高远,曾“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并受到危素、张起岩举荐,却“不报”,[15]当时亦不顺达,颇心存觖望。不同于陈基的是,王袆虽遭受挫折,却仍保持着积极入世的进取心态,故二人趣舍不同却能心意相通。所以王袆借诗相慰勉,也可见陈基因宦途蹉跌,于朝廷仕进似已一时心灰意冷。

陈基“韬晦养粹甘为农”、“但愿击壤歌时雍”的时日并没有维持多久。至正初年,元朝已经面临深重的社会危机。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颍州揭竿而起,江淮各地纷纷起兵响应。十三年正月,泰州私盐贩张士诚起兵反元,攻占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祐。十六年,张士诚渡江南下,二月攻克平江路等地,改平江为隆平府,据以为都。十七年,张士诚为上游朱元璋所逼,局势日蹇,遂以八月归降元朝,图保一隅。隐居教授吴中且以诗文闻名的陈基,也不可避免与张士诚政权发生关系。至正十六年六月既望,陈基即为张士诚女婿潘元绍作《左丞潘公射吴江佛寺浮图诗序》,[16]不过,他当时尚未成为张氏属官。尤义《陈基传》云:“属南州用兵,朝廷开行枢密府镇抚南服,起基为都事。”朱彝尊《陈基传》亦曰,“起行枢密府都事”。[17]说明陈基为都事,应在张士诚降元、元朝授予太尉、设置行枢密府之后。可以说,张士诚归附元朝,为陈基复出扫除了心理障碍。因为陈基虽然任职张士诚政权,但其官职毕竟是张氏承制所授,名义上仍是元朝的职官。对于曾任元经筵检讨的陈基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根据陈基《赠医学提举张性之序》《送周信夫序》两文,至迟在至正十八年七、八月间,他已任江浙行枢密府属官,与该府官员有密切交往。[18]至正十八年,张士诚部袭据杭州。十九年,元授士诚弟张士信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统兵镇杭,陈基则以元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为张士信参佐。二十二年秋九月,张士诚乘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机向外扩张,南抵绍兴,北至济宁,西距汝颍濠泗,东薄于海,势力达到极盛。陈基亦随军至淮安路,并作《淮南纪行》组诗以纪其事。二十三年春,陈基参与张士信征伐淮南的军事行动,升为郎中。不久,由杭归吴,改参张士诚太尉府军事。同年九月,张士诚叛元自立,称吴王,不再输粮大都。尤义《陈基传》云:“及太尉自王于吴,群下同声贺之,而基独谏止。太尉欲杀之,不果。”不赞同张氏叛元称王,对于陈基这样一位曾经仕元的传统士人,是非常自然的,具有相当深刻和普遍的社会背景,然而这却几乎使他招致杀身之祸。其后,陈基“超授内史,迁学士院学士,阶通奉大夫,覃恩二代,凡飞书、走檄、碑铭、传记多出于其手”,说明他在张氏政权中,确实以文章受到重视,但是陈基“每以为忧,而未能去也”。[19]

寄仕张氏政权,并没有带给陈基多少欢欣,相反,战局的动**变幻,使他深感忧虑。至正二十年夏,陈基任江浙行省员外郎,参佐平章张士信军事,寓居杭州观桥之观巷。他自匾其室曰“三笑轩”,并作《三笑轩记》,自嘲人生的三大无奈:“余娶妇二十载,未有胤嗣。今年四十有七,老且至矣,方更得女,此一可笑也。承平盛年,余尝三至京师,觊得微禄以为亲养。间用荐者入朝,同进见忌,寻引避还江南。今亲没已久,齿发变衰,自以为无复有用于世矣。属南北用兵,乃始叨尘仕版,此二可笑也。平居读书,至申、韩、卫鞅之用法,辄嘻然曰:‘是何不如周公之平易也!’见人攘臂谈孙吴,辩论锋出,甚可喜而自幸其不能。今忝备官使,辱游枢幕,朝夕从事,乃不离二者之间,此三可笑也。”表达了自己“惴惴焉若缘颠崖,坠深谷,石欲堕而压之者”,对晚年仕宦不以为喜、深以为惧的真实心境。[20]陈基在至正后期的诗文中,反复表露上述忧惧的心态,和渴望卸任去职、隐居耕钓而不能的无聊赖。其寄谢中书参政危素诗云:“忆昔相从客燕赵,削去涯岸无猜嫌。辱陪五更佐三老,劝讲六经陈二南。御史不容丞相忌,司隶侧目宫臣谗。脱身党籍走吴楚,托迹丘园求孔聃。孰令展禽三见黜,自分嵇康七不堪。平生不解带刀剑,晚岁强使闻韬钤。髀销怕骑将军马,面皱羞著从事衫。折冲师旅非夙习,奔走戎行真可惭。危言重畏速官谤,微禄不逮供亲甘。慰情屡抱鞶丝女,与国未办添丁男。胡为长年在道路,席不暇暖突不黔?几回乞身向藩省,未许曝背归茅檐。终当投核谢寮友,径去结屋依山岚。鄙夫岀处盖如此,为报先生聊口占。”[21]在这首七言长诗中,陈基不但回顾自己早年与危素客游京师、仕途蹉跌的往事,述说晚年不乐仕进却不得不寄居张氏藩篱,为之奔走戎行的无奈,更表明了乞身归隐的强烈心愿。不容忽视的是,陈基当初入仕元朝,得以佐三老五更劝讲《六经》,究竟为其平生得意事。只是不慎犯忌,触怒天子,乃不得已避祸求全,引身南归。其后屈心效力张氏,即恳奏元廷表彰岳武穆并修复西湖书院经史书版,入明又预修《元史》,皆可窥见陈基对元朝的一瓣心香未曾泯灭。

不过,即使在元末战乱中,陈基也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尽力做一些有利于文化传承的事情。最可注意者约有二端:一是对宋朝抗金将领岳飞的表彰;二是修复西湖书院经史书版。至正二十年春,元江浙行省平章张士信击败朱元璋部将常遇春,杭州得以保全。[22]陈基乘机劝说张士信,修复久已荒芜的西湖岳飞祠庙,恢复其在平江和湖州的祭田,并代张士信撰文吊祭及撰写《精忠庙碑》,褒扬岳飞的忠诚和功业。他还代张氏奏请元朝,将岳飞列入祀典,与山川群望、历代贤圣忠烈同样著之令甲,春秋致祭。[23]至正二十三年,陈基又为重新修订刊刻《金佗稡编》作序,以便这部汇集岳飞传记资料的书籍得以流传后世。[24]陈基于表彰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如此在意,未尝不是希望借此激励张士诚兄弟对元朝的忠义之心,也由此可知陈基忠于元朝政权的态度,和对儒家“不事二主”传统价值观的持守。

杭州西湖书院,原是南宋太学故址,其中裒辑了大量经史百家典籍的刻板。南宋覆没,太学废弃,改为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至元二十八年(1291),肃政廉访使徐琰始于治所西偏设置西湖书院,并在尊经阁之北建立书库,收藏宋学书板,宋高宗御书石经、孔门七十二子画像石刻都存录于此。元朝末年,书库岁久,屋弊板阙。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尊经阁坏,书库亦倾圮,书板散失埋没,刓毁蠧剥。二十一年(1361),陈基建议张士信缮修西湖书院书板,并与同事钱用壬亲自主持,聘请书手、刊工92人,重刊经史子集欠阙7893板,约343万字,缮补损裂漫灭书板1671板,20余万字。同时,礼聘余姚州判官宇文桂等7位学者对读校正,陈基本人亦躬与“手订而目雠之惟谨”。修复后的书板,以次编类,庋藏尊经阁与书库,又编纂《西湖书院书目》加以著录。陈基《西湖书院书目序》指出:天下之治乱,系乎书籍之存亡。“经史所载,皆历古圣贤建中立极、修己治人之迹,后之为天下国家者,必于是乎取法焉。”“下至百氏所述,必有禆世教,然后与圣经贤传并存不朽。”元初,收拾南宋太学散亡,“仅存十一于千百,斯文之绪,不绝如线。西湖书院板库,其一也。”期望通过此次修缮,证明“天之未丧斯文也,或尚在兹乎!”[25]陈基十四岁与兄陈聚求学杭州,十八岁又师从黄溍于此,西湖书院,应是他往昔熟悉的游学之所。在元末兵革抢攘之际,陈基能够借助自己的职位和影响,说服当政修复西湖书院书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古代典籍的保存流传,功不可没。

迁都平江的张士诚政权,只维持了十余年。解除上游后顾之忧的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派大军进剿张氏,次年九月辛巳徐达攻克平江,张士诚被俘,部下官员家属及外郡流寓之人凡20余万皆执送建康,陈基亦在其中。[26]尤义《陈基传》云:“今国家命将平吴,吴臣多见诛戮,而(基)晏然无恐。”正德《姑苏志》卷57亦简述:“及士诚就俘,基从入京,独得宥全。”其间曲折,文献缺乏记载,已不得其详。想必陈基在脱险过程中,饱尝了艰危困苦的煎熬。洪武二年(1369)二月,明朝开馆纂修《元史》,李善长任监修官,宋濂、王袆为总裁官。陈基以纂修官参与修史,或出于同为黄溍门人的这两位总裁官所荐。同年八月书成表进,陈基列名修史诸臣之中,赐金而还。洪武三年十月壬午,陈基即以疾卒于常熟寓舍,时年五十七。弟子长洲尤义撰《陈基传》,《明史·文苑传》则附于预修《元史》诸人传记之中。陈基诗文集,是其传世的惟一著作。另有《夷白斋尺牍》一书,卷数不详,《千顷堂书目》著录时已阙而不传。[27]

[1] 尤义:《陈基传》,原见《夷白集》附录,明弘治张习刊本,1495;今见《陈基集》附录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459页。又见钱榖:《吴都文粹续集》卷45,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386册,第437~438页。

[2] 顾瑛:《陈基传》,见《草堂雅集》卷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369册,第176页。

[3] 许有壬:《送冯照磨序》,见《至正集》卷32,清宣统聊城邹氏石印乾隆抄本,1911,第19页。

[4] 顾瑛:《陈基传》,见《草堂雅集》卷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369册,第176页。

[5] 陈旅:《与陈敬初同舟北游题饯行卷》,见《陈众仲文集》卷2,元至正刊明修本,第24页;又见陈旅:《赠敬初并改字》,诗序云:“敬初幼名无逸,朋友字之曰敬初。比与予同舟北游,谓予言曰:‘吾名与字,皆有所未安。盖无逸者,因吴兴陈先生之字也。而敬初云者,揆之《尚书》本义,则近于僭矣。久欲易之,以吾父早世,无所请命。子宗盟之耆长也,幸为我易之。’予遂易其名为基,而易其字为敬初云。”见钱榖:《吴都文粹续集》卷45,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386册,第438页。

[6] 宋濂等:《元史》卷138《脱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1册,第3343页。

[7] 顾瑛:《陈基传》,见《草堂雅集》卷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369册,第176页。

[8] 陈基:《送宋县尹诗序》:“至正改元,余客京师。”《送王本初县尹兼简本中知州》:“忆昔至正初,北游客京师。”《跋张彦辅画拂郎马图》:“至正壬午(二年),予客京师,而拂郎之马适至。”可见陈基至正二年仍在京师。见《陈基集》卷15、《外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148、300、356页。

[9] 陈基:《飞云楼诗序》,见《陈基集》卷2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203页。

[10] 据王袆:《书琽无傲被诬事后》,陈基任经筵检讨在至正戊子的后一年,即至正九年己丑(1349);见《王忠文公文集》卷17,明嘉靖张斋刊本,1522,第8页。

[11] 宋濂等:《元史》卷41《顺帝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3册,第883页。

[12] 参见宋濂:《故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金华黄先生行状》,见《文宪集》卷25,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224册,第344页;危素:《大元故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赠中奉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江夏郡公谥文献黄公神道碑》,见黄溍:《日损斋笔记》附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854册,第711页。

[13] 陈基:《发大都》,见《陈基集》外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294页。

[14] 王袆:《十一月十日宿陈敬初馆中临别有作》,见《王忠文公文集》卷2,明嘉靖张斋刊本,1522,第24页。

[15] 张廷玉等:《明史》卷179《忠义列传一·王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4册,第7414页。

[16] 陈基:《左丞潘公射吴江佛寺浮图诗序》,见《陈基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180页。

[17] 朱彝尊:《陈基传》,见《曝书亭集》卷6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五十三年本,1929,第5页。

[18] 陈基两文,见《陈基集》卷2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191~193页。

[19] 徐乾学等:《资治通鉴后编》卷181《元纪二十九·顺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45册,第556页。

[20] 陈基:《三笑轩记》,见《陈基集》卷2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249页。

[21] 陈基:《谢从义参军自京师还言中书危参政见问且讶无书因述诗寄谢》,见《陈基集》卷5,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43~44页。

[22] 参见谈迁:《国榷》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8,第288页。

[23] 陈基:《代吊岳飞文》《精忠庙碑》,见《陈基集》卷11、卷33,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105、273页。

[24] 陈基:《金佗稡编序》,见《陈基集》卷22,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202页。

[25] 陈基:《西湖书院书目序》,见《陈基集》卷21,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195页。

[26] 参见徐乾学等:《资治通鉴后编》卷184《元纪三十二·顺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45册,第606页。

[27]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29,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676册,第7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