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钟神秀——景观美

(一)桃花源与水帘洞

字体:16+-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代陶渊明以他的生花妙笔,描绘了一个美好、宁静、平和、淳朴的世外桃源。后人心向往之,四处寻觅,于是出现了许多的桃花源。

湖南省沅江边上的桃源县境内有桃花源。这里,群山环拱,沅水如带,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从公路旁沿一小溪而行,听鹂啭莺啼,溪水淙淙,一条桃林夹道,把人引向风光优美的深处。走出桃花林,就是峻峭挺拔的桃花源山。山脚下有一条大道,道旁矗立镌有“桃花源”三字的砖砌牌坊,两侧有楷书对联:“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往里走,古木参天,修篁扶疏,山石嶙峋,泉水涌流,著名的“秦人古洞”就在那里,洞口有流水从高处跌落桃花潭中。爬上崖壁,穿过古洞,眼前豁然开朗,有田十几丘,称“千丘田”。这景象,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其相似,于是被很多人认定为真正的桃花源。但桃源县紧靠沅江,临近洞庭湖,自战国以来便是交通要道,不可能成为“遂与外人间隔”的“绝境”。

于是又有说桃花源在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酉洞。这里山岩绝秀,溶洞遍布,树木茂密,桃树处处。大酉洞中有小溪流出,洞外的小溪两岸遍植桃树,花开之日,粉霞映水,十分美丽。洞后石壁上刻有“太古藏书”四个大字。《酉阳州志》上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曾有咸阳书生背着书逃到这里,将书藏于洞中。洞后是一片良田。大酉洞一带交通闭塞,与外界长期不相往来。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取消“汉不入境,蛮不出洞”的禁令。据说陶渊明弃官之后,也曾到过这一带,所以,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大酉洞也是有理由的。

江西九江县境内的武夷山中也有桃花源。那里悬岩峭壁,桃林密布。经过桃林,可见一道石门,入门穿洞,可到一片平野,其上良田块块,房屋处处,池水清清,鸟语花香。若于洞中回顾,四周高山围堵,似不可复出,确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与世隔绝之感。

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安徽黟县,虽对桃花源之争不置一喙,却有人认为这里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为黟县旧时山水形胜,风情掌故,与“世外桃源”无一不似。黟县原有“桃源洞”,为南进黟县的必经道口。洞悬于山崖之上,下临百尺深渊。从渔亭逆流而上的渔舟,因上游河道中乱石嶙峋,至此则难以上行。若往县城,必须舍舟登岸,穿“桃源洞”,经“浔阳台”,缘溪而上。溪水两岸悬岩壁立,古木森森,却有夹溪桃花。行数里后,眼前突然出现一块数十平方公里的盆地,其间农田房舍,阡陌交错,一派恬淡清新的田园风光。又有南宋出现的《方舆胜览》对黟县樵贵谷的记载说:“樵贵谷,在(黟)县北,昔土人入山,行七日,至一穴,豁然,周三十里,中有十余家,云是秦人,入此避地。”这里昔日避乱的秦人,与《桃花源记》中的“洞里人家”又是多么相似啊。只可惜黟县的“桃源洞”已被毁,只能从路边崖上勒石寻其旧韵了。

而学者认定的桃花源是陶渊明故居附近的江西庐山康王谷(如图5-1)。康王谷全长10余公里,山谷里处处都是野生的桃花,并有溪流、田畴和房舍,地理环境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景象相符。康王为楚怀王之子,据宋《南康军图经·纪游集》中记载:“秦灭楚时,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之急,天忽大风雨,翦人马不能前,康王得脱,遂陷居谷中不出。”这个山谷也就得名康王谷。这一带的自然景色与有关楚王子康王的传说都与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的素材相吻合,所以学者认为这里是真正的桃花源。

图5-1 庐山桃花源

其实,桃花源又何止以上所述的几处。在许多名山大川中,不时出现的以桃花源、桃花洞、桃源洞、小桃源等命名的景点,都是以陶渊明的千古名篇作蓝本的。“世外桃源”已成为自由、恬静、美好的生活图景,被人们所追寻。

与桃花源同样出自文学作品而被人仰慕的地方是水帘洞。明代吴承恩在其不朽的文学名著《西游记》中,为刚刚出世的石猴寻找了一个安身之地,那就是水帘洞。书中写道:一日,天气炎热,石猴与群猴一起在水涧中洗澡,顺涧爬山,至源头处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提议如谁有本事,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便拜他为王。石猴高叫进去,“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发现了“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当了猴王,然后演绎出轰轰烈烈的一番故事。

图5-2 武夷山水帘洞

水帘洞在我国为数众多,河南桐柏县、贵州黄果树瀑布、湖南衡山、浙江天台山、江苏花果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如图5-2),甚至北京香山等地,都有水帘洞。

桐柏水帘洞位于河南桐柏县城西5公里的山峦高崖上,距地面约20米高,洞内有泥塑猕猴一尊,猴身上有泉水流出,洒在石钵中,发出叮咚声响。山顶上的瀑布飞泻而下,像一道珠帘垂挂在洞前。后人有诗赞道:“半山垂下水晶帘,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古无人能卷得,月钩空挂碧云间。”

黄果树瀑布的水帘洞,是在主瀑上的一个高约4米半的小瀑——瀑上瀑,它的后面是由钙华堆积起来的喀斯特洞穴。水帘洞高出瀑下的犀牛潭约40余米,左侧洞穴宽大清晰,有三道窗孔可观黄果树瀑布。右侧因石灰华坍塌,洞体残存一半,形成一个近20米高的岩腔。开发后对游人开放的水帘洞,共由6个洞窗、5个洞厅、3股洞泉和6个通道线组成,全长134米。6个洞窗均被稀疏不同、厚薄不一的水帘所遮挡。从幽黑的水帘洞中,透过水帘向外看去,瀑布巨大的水流轰然从面前跌下,落入瀑布下深近18米的犀牛潭中,激起的水珠扩散抛洒,阳光下虹霓若隐若现。水帘洞内有种种喀斯特溶洞景观,最奇的是第二窗孔,瀑布悬帘,轻纱曼舞,夕照中映出道道神秘的光环,宛若峨眉山金顶之佛光,令人赞叹。

衡山水帘洞位于衡山紫盖山下。水帘洞之水,由紫盖峰下的溪流汇集而来,经山涧又流入石洞。洞宽六七米,深不可测。洞居高临下,水满时溢出而成瀑布。水帘瀑布高约60余米,若一匹素练,款款而下,水层飞落,如同水帘,故而得名。

美丽神秘的神农架位于湖北大巴山系的褶皱地带,山势雄伟,岩洞幽奇,泉瀑争流,花木争艳,珍禽异兽出没其间,据说还有“野人”常常出现。“神农五奇”中一奇为洞,洞之奇观则在水帘洞。水帘洞在神农架金银山附近的峭壁下部,洞前有一瀑从高百余米的壁顶上飞泻而下,落入壁脚莲池中,像一幕水晶帘,宽达10余米,常年不断。丰水季节,瀑布水量充沛,巨练当空,不见洞穴。枯水时分,瀑布如一挂银色纱幔,轻柔飘洒,随风飞扬。水幕间隐约可见一深邃古洞,就是水帘洞。水帘洞曲折幽深,满布奇岩怪石,有细流滴水,叮咚悦耳。数里之外,有一大河拦断去路,形成天然鱼港。河内养鱼无数,但不论大小,全呈黑色,也属特异罕见。

水帘洞实际上是与瀑布相伴相生的一种组合状态,即瀑后洞穴。飞瀑深洞让人赞叹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也都认为这就是孙悟空的洞天福地,桐柏水帘洞中所塑泥猴就是明证。

图5-3 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

但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上的水帘洞(如图5-3)却与众多水帘洞不同。这个水帘洞,坐落在花果山的半腰,洞外石壁上有清代所刻“水帘洞”、“灵泉”题字。再往上,刻有明朝刺史王同所题对联:“神泉普润,高山流水”。水帘洞洞口平时根本无水,大雨时亦难成“水帘”,就连洞中的古井“灵泉”的水也很少了。而且洞不过是一块岩石上的一道裂缝,长不过10米,深不及2米,高不到4米,简直很难称之为洞。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副实的“水帘洞”,却因为据说是吴承恩笔下的水帘洞的原型,所以声名大振,游人慕名前来,络绎不绝。当然,也有许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后人又说水帘洞的原型是在花果山之东的滴水崖上。滴水崖紧濒大海,大雨过后,云雾山上层层叠叠地泻下一股飞泉,在陡峭的岩石上形成一条气势非凡的瀑布。第一层瀑布之后有一大洞,洞内十分宽敞,正中有一长方形巨石,似是石床,洞外水帘垂挂,激流冲到卵石上,发出震耳的响声。这与吴承恩笔下的水帘洞倒十分相似。所以,这个水帘洞纯粹是一种人文景观,如同北京香山的水帘洞一样。文学作品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