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鍾神秀——景觀美

(三)“浣紗溪”與驪山

字體:16+-

西施是我國春秋末年越國美女,姓施,名夷光,其父賣柴為業,其母浣紗度日。西施自幼隨母到江邊浣紗。相傳,她到江邊浣紗時,清澈的水麵映出她美麗的倒影,水中的遊魚自慚形穢,就沉入了水底不敢浮上來,所以人們又稱西施有“沉魚”之貌。

西施的出名,不僅是因為她的美貌,更因為她是越國興邦複國史上的重要人物。當時吳越兩國幹戈不休,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三年後勾踐回國,臥薪嚐膽,一心報仇雪恨。他采用範蠡的美人計,將西施進獻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巧於周旋,使吳王沉湎於酒色,不聞國事,終於讓勾踐滅吳複國。

兩千多年以來,西施的故事被廣為傳頌,她的出生地與生平也成為史家考證、民間關心的事情。史載西施為越國苧羅人,而浙江的蕭山與諸暨兩縣都有苧羅山、浣紗溪,兩縣縣誌也都記載著西施出自本縣,因此,西施的故裏就成為一個謎,至今還有爭議。蕭山浣紗溪畔有苧羅村、施家渡、西施廟、範蠡庵、娘家廟、浴美施閘等許多與西施有關的遺跡,其中施家渡還聚居著西施一族的後裔。而諸暨也有苧羅山、西施宅、浣紗石,還有如今仍赫然存在於諸暨的摩崖石刻“浣紗”兩字,一直傳為王羲之所書。除此之外,西施當年被範蠡選中,先送至越都會稽(今紹興)**,然後獻入吳都蘇州,其行跡至今都可在遺留的古跡上見到。如紹興有西施山,蕭山有胭脂石,杭州有浣紗溪,嘉興有西施妝台,蘇州有采香徑等。這些由南而北的古跡,形象地展示出西施由越入吳的途徑,南起諸暨,北迄蘇州,似乎也說明西施是諸暨人。總之,與西施行跡有關的地方,如今都已成為一個個人文景觀了。

驪山也是因其與曆史上的名人相關聯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