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钟神秀——景观美

(五)“真武道场”武当山

字体:16+-

我国鄂西的武当山(如图5-6)风景奇幽,古时叫“太上山”、“太和山”,明代以后称为“太岳”。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起伏,纵横4百多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明代徐霞客游览武当山后,赞美它是“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武当山自然名胜分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72峰拔地参天,最为壮观。天柱峰“一柱擎天”,直插云天,而其他各峰略有倾斜,像是俯首朝拜天柱峰,形成了“72峰朝大顶”的绝景。

然而,武当山的出名更与其为道教名山相关。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早在1 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就开始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他们敬奉“玄天真武上帝”,称为“武当派”。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唐之后,历代皇帝纷纷加封武当,宋代皇帝敕封“真武之灵,藏著隐方之位”;元代皇帝封武当为“武当福地”;明永乐皇帝加封为“大岳太和山”,意为五岳之冠;明嘉靖皇帝封武当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当作治世仙山了。与此同时,武当道教建筑逐渐增多,明代时,武当有净乐宫、玉虚宫、遇真宫、紫霄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33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还建了39座桥梁、12座亭台,用山石砌成了神道,使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这些宏伟的宫、观、楼、台与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谐交融,使得武当山更有仙乡风姿。其中又以紫霄宫、南岩与金殿最有代表性。

背倚展旗峰,面对照壁峰的紫霄宫是武当山的主要宫殿,殿宇楼阁共计860间,规模宏伟,气派非凡。展旗峰石色灰赤,山势起伏,如一面卷动的巨旗,因而得名。紫霄宫沿着山势展开,楼阁飞檐,雕梁画栋,大殿顶脊上排列着各种铜质、铁质的龙、凤、狮、麒麟等神兽仙禽,金碧辉煌。大殿前的碑亭内,有两座巨大的石龟碑刻,碑上镌刻明代永乐皇帝为保护武当山道教活动而亲笔所写“圣旨”。碑高10米,石龟长4米,宽2米,高3米,每块重达百吨,是用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石龟形象生动,头与脚表现出负重的力量感。大殿之内有一棵横架着的干杉树,长10米,直径30多厘米,传说是500多年前兴建紫霄宫时剩下的。人们在这一端轻轻叩击,在那一端可听到声响;在这一端讲话,把耳朵贴在那一端上就能听清。因为这棵干杉能传声通话,所以取名“紫霄听杉”,成为武当一景。

南岩是武当36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山势奇特,巉岩横生,上接云霄,下临绝涧,到处都有奇山异景。在千仞峭壁之间,镶嵌着一座雄伟的石殿,它的仿木结构,斗拱、檩、梁、门、柱都是用悬崖的完整岩石凿成的。这就是元代兴建的、由皇帝赐名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之内,有“天子卧龙床”石雕,“三清”石雕像,还有环立在殿内的500铁铸灵官,都是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石殿绝崖旁横伸一雕龙石梁,悬空伸出近3米,宽约0.3米,上雕盘龙,腾空欲飞,翘首天柱峰。龙头顶端,雕有一只香炉,号称“龙头香”。要点上这龙头香,可以说是要冒生命危险,因为石梁下临深渊。但也有不少香客,为了表示虔诚而踏上石梁。

武当山的天柱峰顶上有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号称“金殿”。金殿全是铜铸部件铆榫拼合焊接成的。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殿内有“真武大帝”鎏金铜像,面貌丰润,衣纹飘动,重达10吨。两旁有金童玉女分捧文簿宝印,水火两将执旗捧剑,神情生动。殿内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说是它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殿内神灯长明不灭。这座金殿已历经500多年的风霜雨雪,仍然完好如初,巍然屹立在天柱峰顶,为武当山增加了“金殿叠影”的奇景。

与道教名山相关的还有武当功夫,特别是在武侠小说风靡以来,武当拳术更是名闻中外。武当当家拳术为“武当太乙五行拳”,创始人是著名的张三丰。北宋末期,张三丰在武当山结庐修道,皈依(皈依原为佛教的入教仪式,后用于泛指信仰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玄门,自称“三丰道人”。他细心观察喜鹊和蛇嬉斗的动作,创造了锦段和长拳两套动功,发展为动静结合的太极十三式。明代弘治年间,武当山紫霄宫的第八代宗师张守性结合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和华佗的气功五禽(熊、鹿、虎、猿、鹤)图,发展成为“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二式”,成为武当山道士代代相传的一种独特拳术,号称“内家拳”,不仅在我国流传,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不少人学练。精湛的武当功夫,增加了人们对武当山的兴趣。

可以说,武当山主要是以其与道教的联系而成为文化名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