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的第一大河,全长2 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 100多公里在印度境内,下游500多公里出印度进入孟加拉,然后注入孟加拉湾。在这里,恒河又分成数条支流,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古姆那河、帕特马河和曼格那河,再分出一条条更细小的支流。恒河用它的丰富乳汁,慷慨地滋润着广阔的大地,哺育着千千万万的恒河儿女,浇灌出灿烂的文化。所以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印度的母亲”,更是人们心目中的“圣河”。
北方邦是恒河从高山泻入平原的流域。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名叫哈特瓦的古城。它是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朝圣圣地。去朝圣的人络绎不绝,有时甚至有100多万教徒同时赶到这里。在朝圣的日子里,大街小巷停满了出租汽车和一种名叫“汤加”的双轮车,路上行人摩肩接踵。披着紫红袈裟的托钵僧来来去去;铜管乐队哇哇啦啦吹着婚礼进行曲;迷路的奶牛不时闯进路边的食品店。那条主要的街道一直通往哈坎巴利——升天的阶梯,这里是城里最神圣的沐浴地。
朝圣者的队伍里,有农民和学者,富翁和穷人,星相家和商贾,还有鳏夫寡妇以及老弱病残。他们构成了印度教信徒的缩影。他们忍受着酷暑、燥热、嗡嗡叫的苍蝇、难以下咽的食物以及小偷的扒窃,忍受着一切去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在圣河中沐浴身体和超度灵魂。
恒河和朱木拿河汇合在一起,气势磅礴地朝印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瓦腊纳西城滚滚而去。凡是到瓦腊纳西来的游者,总少不了在河上泛舟,领略那壮观的圣浴典礼。朝圣者把随身所带的一丁点东西交给坐在河边伞下的婆罗门僧侣,理过发,然后把油涂在身上,这样就不会再粘上泥土。信徒们跳进漩涡,像千百年前的人一样诚心祈祷。过后,那个婆罗门蘸上檀香木制成的浆糊在朝圣者的前额上画一个圣记。
印度教信徒常以一种孩子见母亲的心情来到恒河。他们称它为“恒妈”。路远迢迢赶来的朝圣者,站在齐腰深的圣河里,双手捧起河水,一边喝一边虔诚地祈祷。教徒对恒河怀有强烈的信念:只要在恒河里沐浴,心中的邪恶和晦气都将洗刷干净。要是在圣河的岸边寿终正寝,来世必将享福无穷。恒河因此成为印度教的著名圣地。
希腊东部伸入爱琴海的哈尔基季基半岛东南端的阿托斯山,面积364平方公里,是希腊东正教的教会所在地,也是东正教僧侣的自治区,又称圣山。这个地区包括哈尔基季基半岛东端的3个海岬,由马其顿向爱琴海呈扇状伸展。其中圣山海岬长50公里,最宽处10.5公里。区内有20所隐修院,首府卡里埃是惟一的城市。在1 600多名居民中,少数为隐士,大多数为修士,因此,人们把隐修院所在的村落称为“圣村”,整个自治区称为“修士之国”。修士们以自耕自种或以手工为生,沉默寡言,在诵经祈祷中度过一生。早在公元850年之前,圣山上就有隐士居住。1926年,希腊政府通过宪章,批准圣山区为自治区。
圣山区的多数隐修院临海而造,建筑精美。教堂多被长方形的建筑所围绕,宛若城堡。其中最著名的是瓦妥佩迪隐修院。它的主教堂高30来米,墙上有绘于14~15世纪的壁画,柱上有古老的圣像画,地面是用各种大理石组成的精美图案。圣坛前有高大的木隔扇,雕刻精致,外贴金箔,光彩夺目。圣坛内保存着用黄金作封面、上嵌珍宝的古圣经以及圣母玛丽亚的腰带等宗教文物。圣山区内目前还保留着在希腊独立战争中逃过劫难的一些古代及中世纪的手抄本、地图、轴卷等。
阿托斯山在万顷碧波怀抱之中,山清水秀,林木葱郁,风光旖旎,各个时期所建的隐修院或挺立在山崖,或掩映于林中,使得圣山格外清幽安静。游人要想进入这个地区,须持希腊政府的入境证(妇女不准入内),从海上出入,而且只能在规定的两个码头上岸,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圣山的神圣与神秘。
印度恒河与希腊阿托斯山都因为与宗教的联系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