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钟神秀——景观美

(一)“鱼乐国”中金鳞鱼

字体:16+-

玉泉池是杭州有名的古金鱼池,池畔筑有廊轩,上有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写的《鱼乐国》匾额。玉泉水贮于一个长约四丈、宽约三丈的方池内。泉从地下涌出,水色碧绿如玉乳,清澈见底,因此叫做玉泉。池中央立一小石塔,池水**漾,石塔如在水中浮动。池里养着五色金鱼百余尾,衔尾而游,忽东忽西,上下纵跃,怡然自乐。明代诗人王世贞有诗云:“寺古碑残不记年,池清媚景且流连。金鳞惯爱初斜日,玉乳长涵太古天。投饵聚时霞作片,避入深处月初弦。还将吾乐同鱼乐,三复庄生濠上篇。”诗中写池中鱼鳞呈金色,鱼身呈半月形(月初弦),并且不单是放生池,也是寺僧投饵饲养的金鱼池。杭州有名的金鱼池还有南屏兴教寺金鱼池与“花港观鱼”。

金鱼(如图6-1)的品种极其繁多,主要的有12个品种,即草金鱼、龙睛、虎头、丹凤、绒球、帽子、鹅头、翻鳃、水泡眼、望天眼、珍珠鳞、透明鱼。每一品种都有多种变种,使金鱼千变万化,五彩缤纷。如最普遍的传统品种龙睛,以眼球膨大,突出到眼眶以外,形似龙眼得名,仅它就有50多个变种。喜鹊花龙睛是名贵的变种之一,鱼体的基色是蓝色,头、吻、眼为黑色,腹部白色,体侧有两条蓝线伸向尾部,尾鳍也是黑色,体色颇像喜鹊,所以称为喜鹊花龙睛。又如别名寿星的虎头,它的整个头部有一层薄而平滑的肉瘤均匀地包裹着头腮。小圆眼,黑色小眼珠,眼球周围有一橙红色圆形眼眶嵌入红绒头皮里。虎头鱼整个体形有如虎的脊背轮廓线,前后鳍的姿势和线条呈直线,游动时非常沉着,有如虎步,给人一种勇猛和敦厚的感觉,因而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品种。再如丹凤鱼,它有一条美丽的尾鳍,又大又长,五彩缤纷,犹如凤尾,游动时神态安详,动中有静,富有节奏与韵律。而鹅头鱼身材秀丽洁净,动作敏捷,全身洁白,只在头部鳃盖上方增生出许多红色的小肉瘤。小眼,黑色眼球,外有黄色眼圈,眼睛在看人时,经常动一下然后摆尾而去,所以有俗称“眼儿媚”。鹤顶红鱼是鹅头鱼名贵的变种,它全身洁白,头顶上有一个红色圆形肉瘤,犹如白鹤头上的红冠,因此得名。鹤顶红的尾鳍长大,游动时如仙鹤展翅,非常雅致……各类金鱼都有各自的可爱与美丽,不可胜数。

图6-1 金鱼

然而,美丽的金鱼并不完全是大自然的造物,而是人工培育的观赏鱼。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这已为生物学家们证实,所以金鱼最早的称呼是金鲫,即身体呈红黄色的鲫鱼。

东汉明帝时开始,随佛教正式传入我国,出现了佛教寺庙,并有了鱼类放生池。寺僧将野生的、罕见的鱼、龟供养池中,其中色彩形状奇异的鱼鳖还被用来表现神性。到晋代,佛寺已十分普遍,仅庐山一处,就有佛寺三百余座,西林寺是其中的著名古刹之一,宋朝太宗皇帝于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曾赐名“乾明禅寺”,苏东坡著名的《题西林壁》就在游庐山来到西林寺时应住持僧常总之请写的。西林寺外有条小溪,叫舌溪,舌溪边有一凉亭,溪水绕亭而过。在亭旁,寺僧师秀用了三年工夫,凿成一个宽三丈、长四丈、深一丈的池塘,名曰“秀斗”,池中养着世间罕有的赤鳞鱼。公元1590年,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庐山采药时,对秀斗池中的赤鳞鱼做了研究,并写入了《本草纲目》之中。在李时珍那个时代,金鱼已遍养于全国,品种已有红、白、花斑、蓝、水晶、双尾、长鳍、短身、凸眼等,他推断这赤鳞鱼就是最早的金鲫鱼。那么,金鱼自晋代开始饲养,至今已有近1 600年的历史了。

中国北方宫廷养金鱼自金朝始。公元1153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他在扩建中都城时,营造了一个极为优美的园林区,名叫鱼藻池,把北宋都城汴梁宫廷中的奇石异物包括金鱼运至鱼藻池中放养繁殖。公元1197年,金朝的第六个皇帝金章宗在今北京崇文门外三里河又开挖了一片鱼藻池,俗称金鱼池。从金代起,历经元、明、清四代,北京成了金鱼养殖中心,800余年,久盛不衰。金鱼到明朝时,饲养遍及民间,品种已超过40种,不仅供帝王、贵族、文人观赏,还作为交易的商品,大量运往海外。

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美丽的金鱼,还把金鱼看作和平、幸福、美好、富足的象征。“鱼”与“余”同音,“年年有余”的年画上,是个大胖小子抱着一条大金鱼;“金鱼满塘”与“金玉满堂”谐音,又是喜庆祝颂之词。所以,在历代的诗词、绘画乃至服装纹样与装饰品等中,处处可看到对金鱼的描绘、赞颂。

由野生鲫鱼到美丽的金鱼,经过了人们一两千年的培育,由此可以体会到美之创造的不易。现在,经人驯养与培育出来供人观赏乃至作为宠物的动物不仅有金鱼,还有热带鱼;不仅有飞鸟,还有小狗、小猫、小兔、小金丝熊……给人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