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有一名篇为《葛巾》,写一洛阳人常大用因最爱牡丹,去曹州观牡丹时与牡丹所化女子葛巾相爱,结为夫妻,同回洛阳。后葛巾又将其叔妹玉版许给常大用之弟,姊妹俩各生一个儿子。后因常大用起疑,触犯葛巾姊妹,她们一起把儿子向远处一扔,一去不返。两个儿子堕地后就没入地里,数日后生出牡丹两株,一夜工夫就长一尺,当年开花,一紫一白,花儿有盘子大,花瓣也比一般的葛巾、玉版繁密。数年后成片成丛,分枝移栽到别的地方,又变化出新的品种来,大家都不知道名字。从此以后,洛阳牡丹就是天下无双的了(如图6-2)。
图6-2 牡丹:洛阳红
聊斋故事虽是虚构,洛阳牡丹甲天下却千真万确。“葛巾”为洛阳牡丹的古老品种,又名紫金楼。花千叶,初开至末开均为正紫色,花瓣排列紧密,多达300余枚。盛开时,花朵层叠呈绣球状,最大的花高可达20厘米,花径达22厘米。因而花大且重,花头下垂,稍藏于叶下。据《天彭牡丹谱》记载:“葛巾紫,花圆正而富丽,如世人新戴葛巾状”。葛巾大概由此得名。
洛阳牡丹的古老品种中以姚黄、魏紫最为著名,并称为“花王”与“花后”。姚黄产于宋代洛阳邙山脚下姚姓人家,花初开时为鹅黄色,盛开时为乳黄色,瓣如着蜡,光彩照人,并有清香气,故而得名。姚黄叶色暗绿,大而肥厚,直立生长,花朵外层大瓣2~3轮,内层细瓣层叠高起,金黄色的雄蕊散于乳黄色的花瓣间,名为“腰金”。开足时,花朵高达17厘米,花径可达20厘米。花朵高出叶面,引人入胜,因而自古有“花王”之称,为牡丹中的珍品。据历史记载,姚黄开时,人们“必倾城若狂而走观”,姚家门前车马塞途,人山人海。魏紫出自曾任后周宰相的魏仁溥家园中,所以得名。魏紫的叶子呈暗绿色,叶缘有较宽的紫红晕线,密集厚硬,向上卷曲,叶背密生白柔毛。花初开时正紫色,略带红,盛开时浅紫色,近谢时粉紫白色。花的外瓣大,有三四层,内瓣稍小,层叠高耸,如皇冠状,莹洁端丽,润泽有光,花朵高可达14厘米,花径达18厘米,花瓣最多可达250片。花高出叶面,高雅动人,因而以此花配花王而为“后”。
除姚黄、魏紫之外,洛阳牡丹的著名品种还有“二乔”、“豆绿”、“烟绒紫”、“火炼金丹”、“夜光白”、“露珠粉”、“青龙卧墨池”、“洛阳红”、“合欢娇”、“冰凌罩红石”、“种生黑”、“粉娥娇”、“胡红”、“慧红”、“兰田玉”、“赵粉”、“百花妒”、“银粉金鳞”、“玛瑙红”、“首案红”、“丹皂流金”、“白雪塔”、“大棕紫”、“墨奎”、“紫云仙”、“凌花晓翠”、“娇容三变”、“醉杨妃”、“墨撒金”、“丹炉焰”、“文公红”、“赤龙换彩”、“璎珞宝珠”、“一品朱衣”、“桃红献媚”、“池塘晓月”、“海棠争润”、“似荷莲”、“状元红”、“第一娇”、“朱砂垒”、“古班同春”……难以胜数。光听这些花名,就可想见花的娇艳。“二乔”在同一株或同一枝上可以开出两种不同颜色的花:一为艳紫红色,一为粉红或粉白色,甚至在同一花朵上也可出现紫红、粉红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瓣。“豆绿”是难得的绿色品种,又名欧家碧,是北宋时的洛阳花工欧氏以药培壅白牡丹根下所得到的品种。花初开时为豆绿色,盛开时绿白色,近谢时呈白色,花瓣有一百余枚。“夜光白”(如图6-3)初开时绿白色,盛开时雪白色,晶莹有光,夜间依然清晰可辨,故而得名,为白色花之冠。“青龙卧墨池”为著名的黑牡丹之一。花初开时为乌紫红色,有光泽,末开时为深紫红色。花朵外层大瓣飘逸婉转,内层小瓣细碎杂陈。花蕊呈青绿色,因而得名。“百花妒”从发芽到盛开期,芽叶、叶柄、花梗均为黄绿色,花初开时桃红色,盛开时银红色,花色艳丽出众。“醉杨妃”花开为荷花型,初开时粉紫色,略带红,盛开时粉紫略带蓝色,近谢时粉紫白色。花内瓣窄而皱,外瓣大而薄软。花梗柔软弯曲,花朵下垂,加之花瓣薄软,在阳光照射下,花显出醉态,所以得名。“池塘晓月”为荷花型,初开时青白色,露黄蕊心,盛开时纯白,瓣基有紫红色条斑,子房外衣亦为紫红色。全花如水中望月,清雅可爱。
图6-3 牡丹:夜光白
牡丹原产于我国的陕、甘、川、鲁、豫一带山地,在野生状态下呈灌木状,开花仅十余瓣,花色单调。它是经过一千余年的人工培育,才赢得了“万花一品”、“冠绝群卉”和“花中之王”的美名。
有关牡丹的记载,最初见于《神农本草经》一书,其在我国已有1 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东晋末期诗人谢灵运的记载,我国南北朝时牡丹已用于观赏。隋唐时大量栽培,花色花型日渐丰富。到北宋时,牡丹成为名花且获得“甲天下”之称。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文学家欧阳修到洛阳任职,三年中饱览了洛阳胜迹,遍访了洛阳的风俗民情,特别观察了洛阳人对牡丹的喜好。他撰写的《洛阳牡丹记》中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书中记载,每年春天牡丹花开时,全城人不分男女老幼争相看花。花农们专门聚成牡丹花市,搭起帐篷为花遮阴,吹打歌舞,招徕顾客。他还把洛阳牡丹与当时青州、越州、延州等地出产的牡丹相比较,深为叹服地说:“是洛阳者为天下之第一也”。于是,“洛阳牡丹甲天下”就流传于世。
洛阳牡丹在宋代驰名以后,历代文人为之赋诗、撰文、作谱、写志,甚至收集了关于牡丹的大量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使牡丹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美好。其中宋代高承所写的《事物纪原》中有一段半史实半神话的记载最有意思:“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把洛阳牡丹的兴盛说成是武则天发**威的结果,也借此宣扬牡丹的“骨气”。但百花不可能在隆冬时节露天同时开放,所以这是一个神话。而武则天实有其人,牡丹似乎也与她有关,又是史实。据《全唐诗》的注释,“百花俱开”是武则天为了篡夺政权玩弄的“天人感应”的把戏,百花是宫女们用彩绸等扎成的。武则天本是唐高宗李治的妃子,李治死后,唐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废了中宗,垂帘听政,住在洛阳。后又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当了15年的女皇帝。这样,武则天在洛阳一共待了30余年,一直到死。这期间,武则天在洛阳建了上阳宫、山林苑、禁苑等宫殿园林,栽植了大批花木,牡丹也在其列。应该说,武则天不是“贬”牡丹,而是促进了牡丹的培育。
牡丹是人们长期培育的结果,虽然在欧阳修之时由于牡丹品种之多还疑心“此亦草木之妖,而万物之一怪也”,但明代王象晋撰写的《群芳谱》中就肯定了这是人工之力:“大抵洛阳之花,以姚魏为冠,洛阳花盛而诸花诎矣。嗣是岁益培接,竞出新奇,间变异品,此则以人力夺天工者也。”
无论中外,与动物的培育一样,观赏植物的培育不仅是牡丹,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如图6-4)。
图6-4 培育出的虞美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