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虽非都城,但自隋唐起就十分繁华。隋炀帝曾多次来这里并建造了许多离宫别馆。至宋、元,因运河阻塞,漕运改道,加之地处战争前沿,曾一度受到冷落。至明中叶,由于疏浚了运河,遂使扬州再次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加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复呈一片繁荣景象。清时,乾隆六次南巡都来过这里。这些因素极大地促进了造园活动的发展。当时,不仅名园遍布城内,而且沿瘦西湖两岸直到平山堂一带也都为官僚、富商的园林所占。
分峰造石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所谓分峰造石即根据不同的石材,堆叠不同的山峰,辅以花木,形成一个个迥然不同的山景,便得“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而这诸多山景又要汇于一园,相互映衬,相互比照,和谐一致。个园代表了这种造园艺术。
个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为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主人极爱竹子,自号“个园”,并以号作为园名。该园据说出自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尽游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得个园设计精妙奇绝,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而闻名遐迩。
个园园门为修竹所依,两旁花台上有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围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随着阳光的移动与微风的吹拂,墙上的“个”字图案也不断地移动变化,不由令人感叹袁枚的名句“月映竹成千个字”的神韵。单看园门,就能领略到构园者的奇巧构思和高风亮节,看到绿竹与石笋所体现出的浓浓春意(如图6-12)。
图6-12 个园春景[7]
过春景,就是夏山。夏山全用太湖石叠成,清新柔美,玲珑剔透。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有的如犀牛望月。谷口有飞石外挑,如喜鹊登梅;山顶有石块簇拥,如群猴戏闹。经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山涧石缝中有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有芭蕉玉立亭亭,把浓绿洒满一庭,秀雅恬静(如图6-13)。
图6-13 个园夏景[8]
秋山是由安徽黄石堆就的悬崖峭壁,其石有的赭黄,有的赤红,势如刀劈斧削。山隙间有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有翼然飞亭,登峰亦可见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忽其间,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感觉,粗犷豪放(如图6-14)。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在厅后有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冬景堆砌处阳光不能直射,所以无论近看还是远观,假山都好像覆盖着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栽有寒梅数枝,疏影横斜,直有“霜高梅孕一身花”之感。
图6-14 个园秋景[9]
个园的分峰造石构成了四季假山,游园一圈,似过一年,构思可谓奇绝。更可贵的是,这春夏秋冬都不是截然分开的孤立造景,而是浑然天成,和谐统一的,在游园中可以体会到四季的转换。夏景与秋景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把南方山水之秀丽与北方山岭之雄壮结合得天衣无缝。冬景虽有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枝枝翠竹透墙而过,有严冬过尽春将临之意(如图6-15)。叠山之外,园中又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以楹联匾额,突出含蓄的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使人回味无穷。真是“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
图6-15 个园冬景[10]
[1] 王旭晓摄。
[2] 董晓庭摄。
[3] 王旭晓摄。
[4] 王旭晓摄。
[5] 王旭晓摄。
[6] 王旭晓摄。
[7] 王旭晓摄。
[8] 王旭晓摄。
[9] 王旭晓摄。
[10] 王旭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