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处江南特有的“水乡泽国”之中,有“人间天堂”与“东方威尼斯”之美誉。而“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更是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为中国园林之最。所以1997年苏州园林就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列名世界文化宝库。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现以古代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为主,小巧典雅,富含诗情。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和网师园,展现元代风格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留园、西园以及清代的怡园、耦园等最具名园风采。
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时诗人苏舜卿买下后临水筑亭,其对渔夫“沧浪之水”感触颇深,冠名“沧浪亭”。南宋时,此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住宅。以后的年代里屡毁屡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保留至今。
沧浪亭的独特之处是园内园外似隔非隔,扩大了园林的包容范围。一条溪水从园的北侧流过,园林则隔水迎人。园的北面全部用复廊和空透的临水轩围圈,复廊之间有花墙,可以在两侧行走,园外景色可由漏窗引进园中。园中花木也隐隐显在园外。
有人说“水令人远,石令人幽”,沧浪亭恰恰占尽二者。它是个面水之园,园内却以山为主,山和水截然分开。未入园时,水光潋滟,渡平桥入园则山林肃肃,转瞬之间感觉大变,对比的妙用使园林增添情趣。没有这一带流水,那一山一石会平淡得令人乏味,失去同别的园林竞美的资格。园中堆山的太湖石不求露、透、瘦、皱,而是体形浑圆,气质古朴,汇集成的山壑分布集中,气魄豪壮,与一般园林不同。厅堂建筑集中在假山的南面,用曲折的回廊联系,并接通入园处的复廊。假山之巅一座方亭,即是“沧浪亭”,亭上有清代俞樾手书“沧浪亭”匾额,是全园的制高点,可以坐看小园风光。
沧浪亭内修竹万竿,沁人心脾。粉墙小亭、天然画幅,可静观,可雅游,可赋诗,可作画。宋代沧浪亭的主人苏舜钦(子美)的诗云:“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欲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这个占地仅16亩的园林,古朴典雅,曲折幽静。
图6-10 狮子林
网师园是清代朝廷官员宋宗元隐退后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在旧称万卷堂的原址上重新建起的。万卷堂曾雅称“鱼隐”,故借渔隐之意,将自己比作渔父即“网师”,故名网师园。网师园既以渔隐为题,暗含江湖归隐之意,所以园中景物如树林花草、鸣禽游鱼,以至榭轩亭堂等也都围绕着“渔隐”这一主题来安排。住宅群从南到北,轿厅、大厅、花厅三进宏敞的厅堂明瓦漏窗,装饰精美。宅第建筑之西为园林景区,泉石花木,清香雅致,一池碧水,波光映照,亭廊轩榭,相映成趣。集虚斋等玲珑古朴,冷泉亭等清幽秀美。园中缀以梅、竹、芭蕉等花木,使竹石成景,水秀成画,有恬然出世之意,令人向往。
狮子林(如图6-10)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有楹联称为“吴会名园此第一”,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狮子林是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父中峰而建,开始名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为狮林寺,据传是因天如从师中峰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寺后花园即狮子林,因园中有一石,像只狮子,故而得名。狮子林以假山洞壑的奇特著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称。园中假山全用太湖石叠成,峰峦起伏,气势如虹。山间有峡谷、沟涧纵横交错,山石堆成的蹬道迂回曲折,洞壑深幽。走上蹬道,时而登临峰峦之巅,时而沉落于幽谷之中,时而钻进深洞,时而来到水边,自下向上能看到峰峦叠嶂,自上往下看能见沟壑盘纡,小小石峰能给人以走进深山峻岭之感。狮子林主要的石峰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等,狮子峰为群峰之首,上有怪石如狮虎猛兽,形象逼真。园中还遍布别致的小景,共18处,号称“桃源18景”。登高入洞,佳景迭出,别有情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几次光顾狮子林,并亲题“真趣”匾额,至今仍悬于真趣亭内。
拙政园(如图6-11)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是明朝正德御史王献臣因与朝政不和,弃官返乡,购得称为大宏寺的寺产而兴建的私家园林。他取晋代文豪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著之为政也”之意,为此园命名“拙政园”。当时园林设计是以池水为主基调,全园约有0.04平方公里,水面占了3/5,各种建筑依水而建,简洁明快,朴素典雅。在建园400余年的过程中,拙政园发展成为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的各具特点的古典名园。东部草地青翠,绿树扶疏,景色空旷、明朗;中部池水粼粼,假山叠石,花木掩映,景色自然、疏朗,还有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等重廊复阁点缀园中,闲静、幽雅,为园中最胜部分;西部水面波光倒影,景色如画,古木蔽日,衬着精致绚丽的鸳鸯厅等建筑,引人入胜。拙政园楹联称:“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写出了拙政园的秀丽与高雅。拙政园的景物处处精致,甚至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也寓意深长,令人寻味。园的入口处有怪石嶙峋,苔藓斑驳,犹如一道翠嶂横在眼前,遮挡着园内景色,使人立即有含蓄深邃之感。留听阁位于荷池边上,其名取意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听雨轩是园中一个自成格局的小院,主体建筑的门楣上悬挂一匾,上书“听雨轩”,院落一隅掘有一潭碧水,水畔几丛芭蕉青翠欲滴,使有“雨打芭蕉室更幽”的意境。
图6-11 拙政园[6]
怡园是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在明朝礼部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进行设计扩建的,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落成。怡园之名,从俞樾《怡园记》中所载,是取“以颐性养寿”之意。怡园博采苏州诸园之长,其建筑集沧浪亭的古朴、拙政园的清幽、环秀山庄的雅趣之大成,精巧幽雅,玲珑别致,具有纤巧闲适之风格。园内有一池碧水,环以假山,亭轩复廊间有花木点缀。园分东西,东部以玉延亭等庭院为主,典雅庄重;西部以山水为主,自然清幽。园中曲廊的廊壁之中,嵌着约百方有“怡园法帖”之称的历代名家书法艺术珍品的石刻,更显出浓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