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钟神秀——景观美

(一)泰山天下雄

字体:16+-

泰山(如图8-1)位于鲁中南,古称“岱山”。泰山海拔不高,岱顶只有1 545米,但它耸立于低缓的鲁中南低山丘陵之上,山势突兀峻拔,古人以其山势雄伟并为诸山所宗而尊称其为“岱宗”,有“横空出世,擎天捧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誉。唐代诗圣杜甫的《望岳》一诗更是脍炙人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了这连绵起伏的苍翠峰峦,神奇秀丽、变化无穷的山景,云霭层层,高飞的归鸟。看到了在峰顶俯瞰天下众山,众山显得那样的渺小。体会到泰山的雄壮高峭,感叹“泰山天下雄”。

泰岱旭日是泰山最壮观的景色。清代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中这样写道:“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图8-1 泰山[1]

泰山“十八盘”是人间的创举,东路到山顶全程9公里,由6 660多级台阶铺砌而成,蜿蜒盘绕在山路上,“十八盘”由此得名。从南天门到天柱峰称为岱顶,天柱峰也称玉皇顶,俗称极顶,是泰山最高峰。玉皇顶东南的山峰就是日观峰。在泰山极顶可观泰山日出、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对松山是泰山的著名景观之一。这里双峰对峙,松树成林,乱云翻滚,松涛阵阵。站在一峰之上,如同站在绿色的大海之滨,被乾隆皇帝称为“岱宗最佳处”。

泰山之雄,有其山势地形特点的原因,但泰山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是使其“雄”的重要原因。泰山是偏于东方一隅的高耸山地,而古人视东方为“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之地,所以尊泰山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桓山、中岳嵩山)之首。泰山曾是历史天王封禅的圣地,据说在秦始皇以前登泰山之巅祭天的已有72个君王。由于先秦之人的眼界未出黄河腹地,以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最接近神仙之居,所以祭天必上泰山。帝王在泰山封禅,增加了泰山的崇高和庄严,封禅活动使泰山融入了许多历史文化内容。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过中天门的路边秦始皇所封的五大夫松,因为秦始皇上山封禅时遇雨,曾在树下躲避。

泰山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上山路上有“接驾石”,据说那是清代乾隆皇帝游山时从山上突然滚下的大石,随行人员怕皇帝怪罪,皇帝却说这是大吉大利,于是遂名此石为“接驾石”。山脚下有庄严辉煌的岱庙,庙中有“泰山之神出巡图”的巨大壁画,有汉武帝的诗:“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还有清澈神奇的王母池,“风月无边”的万仙楼,飘飘欲仙的升仙坊,高耸蓝天的摩空阁,满是墨宝的唐摩崖等。灵岩寺是泰山的一处佛教胜景,因“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称灵岩寺。这座寺建于北魏,盛于唐宋,有殿阁40多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有余,与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合称天下寺院“四绝”。寺内布局恢宏,殿堂林立。其中千佛殿始建于唐,面阔7间,进深4间,壁前分列40尊高101~120厘米的罗汉和高僧祖师彩色泥塑,神态逼真,有“海内第一名塑”之赞誉。泰山的寺院碑刻众多,它们记载着泰山的历史和各朝代皇帝游历的趣闻。最著名的是岱庙碑刻,包括佛教的经幢6座及唐神宝寺碑在内的历代碑碣共151块。年代最早的是李斯篆书秦二世诏书石刻,最大的是记载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重修泰山宫庙事的宋宣和碑,碑身宽2.1米,高9.25米。另外一块引人注目的高大石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并刻,是清乾隆年间皇帝弘历的亲笔。这位皇帝在位60年,曾10次登临泰山,题词刻石达43处之多。岱庙碑刻集中了自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到宋朝的苏、黄、米、蔡四大家的众多作品,真、草、隶、篆,颜、柳、欧、赵,体例俱全,风格各异,堪称一处碑刻博物馆。

壮观的自然景色、丰富的人文胜迹,使泰山于198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会议首次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是自然、文化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