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南部的黄山(如图8-2),山势巍峨险峻,雄伟奇绝,居江南名山之首,人称“天下第一山”、“人间天上山”。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以27年的时间遍游中国名山大川,游完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可以看出黄山的奇秀峻峭。黄山,秦时称黟山,因其峰岩青黑而得名。后改名黄山,似与黄帝有关。据北宋景祐《黄山图经》记载,江南黟山,云凝碧汉,气冠群山,有古木灵药,名花异果,瀑水飞泻,汤泉香温,是轩辕黄帝“栖真之地”。到盛唐,唐玄宗李隆基相信黄帝轩辕氏曾在此炼制仙丹并修真养性的传说,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敕改名黄山。
图8-2 黄山[2]
黄山千峰竞秀,共有72奇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海拔均在1 800米以上,拔地及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莲花峰为黄山群峰之首,位于黄山中部,主峰高耸,环峰簇拥,俨然一朵绽开的新莲仰天怒放。峰巅不过丈余,置身此处,大有顶天立地之感。光明顶是黄山三大主峰的第二高峰,地势高旷,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之一。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时,霞光与云海交融,涌金流银,织丝铺锦,绚丽夺目。立于光明顶巅,可尽观“东海”奇景,也可赏“西海”群峰,晴空万里之日,远眺西北方向,可见九华山。天都峰地处黄山东南部,古有“群仙所都”之誉,意为天堂都会。虽不是黄山最高峰,却最为雄壮险峻。它突兀而起,四面凌空,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登顶远望,云山相连,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登天都峰,峰高路小,最险处为“鲫鱼背”,长10余米,宽约1米,纯石无土,貌似露出水面的鱼脊,两侧谷壑万丈,有胆量者过得去“鲫鱼背”,才能看到峰顶的无限风光。
黄山诸峰还有始信、丹霞、狮子、棋石、眉毛、桃花等峰可登攀,其余可望不可及。始信峰在黄山东北部,得名于古代一游人持怀疑态度来黄山,到此峰“始信”黄山之美。这里奇松林立,巧石争奇,悬崖千丈。峰巅有渡仙桥,桥畔有接引松,状若引渡仙人。云烟飘**,彩霞飞舞,充满诗情画意。古代的文人墨客,登峰赏景,爱在此饮酒抚琴,故有琴台之称。狮子峰在黄山北部,因峰状如卧地雄狮而得名。狮首有丹霞峰,腰有清凉台,尾有曙光亭,“狮子”张口处有狮林精舍和狮子林等庙宇,有奇松古柏,清泉碧溪,景观多而集中,故有“不到狮子峰,没到黄山踪”的说法。
除72峰之外,黄山的怪石、云海、奇松、温泉最为著名,合称“黄山四绝”。
黄山怪石实指山石之巧,其造型不仅似人似物、似禽似兽,形态各异,而且移步换景,变化无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石笋矼”位于始信与仙人两峰之间,此处怪石如人环列四周,有的屹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形态各异,有“群罗汉观南海”之称。游人到此,常“一步十叫绝”。“龙头石”在桃花峰下的桃花溪畔,三块巨石,长宽高均约10米,一块刻有“龙头”二字,石形如龙头;一块刻有“且听龙吟”四字,为昔时游人镌刻;另一块上刻“入胜”,墨客即兴所书。据考证,这巨大的石体为冰川漂砾,是第四纪冰川运动搬运而来。“飞来石”(如图8-3)在黄山西部飞来峰上,高12米,状似仙桃,架于孤峰之上,似从天外飞来落于此处,奇境奥妙。明代诗人程玉衡有诗写道:“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猴子石”是黄山有名的造型巧石,位于狮子峰顶,形若似坐非坐的猴子。猴子石有不同的冠名:当巧石孤蹲于波涛云海之上,如猴子远望状,称为“猴子观海”;当云消雾散,深谷陡壑突现时,猴子无海可观,却显出欲起之势,似要跨过山梁,被称为“猴子过山”;当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时,石猴前方太平境内绿野平畴,鸟语花香,又称“猴子望太平”。“金鸡叫天门”是一只形神毕肖的大公鸡,正昂首振翅、高声歌唱。此外如“天鹅孵蛋”、“梦笔生花”、“喜鹊登梅”、“松鼠跳天都”、“鳌鱼驮金龟”、“兔儿望月”、“双猫扑鼠”、“姊妹牧羊”、“仙人下桥”、“老僧入定”、“仙女绣花”等,无不奇景天成,栩栩如生。
图8-3 黄山“飞来石”[3]
黄山云海,浩瀚无边,变幻无穷。云海之大,可划“五海”而论。以平天矼为中心,南面称“前海”,北面为“后海”,石柱峰西面叫“西海”,清凉台一带是“北海”,鳌鱼峰与平天矼之间为“天海”。黄山云海的形成有赖于它独特的地理地貌。高耸的群峰,充沛的降雨量,湿润的空气,加之枝繁叶茂的植被,使水汽容易聚积蒸发,致云成雾。云层在气流的作用下,沿山谷坡面向峰顶爬升,并受其内部流动影响,高低起伏,上下翻动,犹如大海波涛。清凉台是观云海的最佳处。此台位于狮子峰右腰,三面临空,有巨石纵横丈余,自峰顶横空伸出,台下便是云雾翻腾如波涛汹涌的“后海”。玉屏楼在玉屏峰下,登玉屏楼可见烟云滚流脚下,四周云雾缭绕,如入仙境,徐霞客称此是“黄山绝胜处”。排云亭在西海群峰处,造型奇特而古朴,也是观云海的佳处。当云雾翻滚如大海波涛时,峰峦时隐时现,酷似大海中的无数孤岛。当云随风涌,徐徐铺满山谷深壑时,云光雾色浑然一体,静谧而神奇。
黄山奇松生长于悬崖绝壁之上,扎根于峰岩裂隙之中,有着盘根错节、偏冠平顶、枝桠平展、向阳侧生的特有形态,并总是与石相伴相生。黄山有“十大名松”,它们是玉屏楼文殊洞的迎客松和送客松,牛鼻峰下的蒲团松,天海海心亭前的凤凰松,狮子林中的麒麟松,天都峰上的探海松,始信峰渡仙桥的接引松以及附近的黑虎松、连理松和棋盘松。这十大名松中以“迎客松”(如图8-4)最为著名。据记载,迎客松有1 000多年的树龄,它破石而生,枝干苍劲,一枝长桠伸于文殊洞口,宛如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方来客,形态优雅,是黄山松的代表。蒲团松的枝桠集中在顶部,并向四周伸展,树冠平整、密集,平铺开的面积约有一亩左右,形似一个翠绿的大蒲团,因而得名。凤凰松的松顶有四股平整的树杈,酷似凤凰的首尾与两翼,松姿挺秀,有傲岸啸风之气。黑虎松松干粗大,树冠铺开,郁郁苍苍,威武雄壮,有猛虎之势。传说古时曾有黑虎卧其上,因而得名。其他名松,也因各自的造型、风格等得名。其实黄山上黄山松处处可见,均有清奇挺拔的姿态,苍翠劲直,郁郁葱葱。它们与巧石奇峰相伴,构成了黄山特有的松石奇景。
黄山温泉位于紫云峰下,又名汤泉,源于朱砂峰,沿桃花溪北岸东流,自石底涌出,有时还涌出朱砂,是独具特色的朱砂温泉。泉水常年水温在42℃左右,久旱不枯,晶莹透彻。每隔数年,泉中涌流一次朱砂,因而“遍溪皆赤”。相传轩辕黄帝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故誉为“灵泉”。
图8-4 黄山“迎客松”[4]
黄山还有2湖、3瀑、16泉、20潭、24溪等著名水景。在紫云、朱砂两峰之间,有著名的人字瀑。泉水沿绝壁泻下,上合下开,成“人”字形飞瀑,风光奇丽。青潭、紫云两峰间有百丈泉,水流顺千尺悬崖倾泻而下,形成百丈瀑布。大雨滂沱之时,激流怒注,千尺瀑布怒吼着冲下山崖,极为壮观;枯水季节,涓涓细流如轻纱缥缈,山风吹来,水流离开岩壁如无数洁白的绸带在空中飘舞,轻柔妙曼,别有一番情趣。九龙瀑从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的千仞青壁上抛珠溅玉,九折而下,瀑潭相接。平时,峡静水缓,瀑水如线,潭水清澈。雨季,众壑之水会于瀑床,白浪翻腾,直泻深潭,高悬的瀑帘恰似九条白龙腾空起舞,吼声震耳,气势豪迈。黄山北部松谷溪中有五龙潭,包括青龙、白龙、乌龙、黄龙、老龙潭。五潭各以水色不同得名:青龙潭翠、白龙潭清、乌龙潭黑、黄龙潭橙、老龙潭黝。潭上有亭,石柱刻有“四面云山绕二水,一潭星月照孤亭”的楹联。在芙蓉峰和枕头峰之间有翡翠池,一池碧水,清澈透明,山光云影倒映潭水,如诗如画。
黄山不仅是自然创造的奇迹,还有不少人文景观点缀其中,以寺庙为主。叠嶂峰下的松谷庵,初为宋宝祐年间道士张尹甫隐居处,明宣德年间重建,始用今名。庵前竹林如荫,幽雅宁静。翠微峰下的翠微寺,创建于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已有1 100多年的历史,是黄山最古老的寺。朱砂峰下的慈光阁,曾被明万历皇帝敕封为“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后主殿被毁,现建为宾馆。文殊院坐落于玉屏峰下,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台,院前有文殊洞,院左有文殊池,原为明代建筑,后毁于1952年大火,1955年在旧址上建成玉屏楼。轩辕峰下还有福固寺,为唐天宝年间创建,原名“轩辕古刹”,后改“复古寺”,清光绪年间重建,始改今名。还有云谷寺、约桥庵、半山寺等。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为黄山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会议批准黄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泰山一样,黄山也是自然、文化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