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与测评

六、测验分数的解释

字体:16+-

测验分数的解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二是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诉受测者。

(一)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

关于测验分数的解释,高德曼(Goldman)曾提出一个含有三个维度的解释模型,可作为解释分数的参考。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解释测验分数的类型、资料处理的方法和资料的来源。他提出解释测验分数的四种类型:叙述的解释、溯因的解释、预测的解释及评价的解释;资料处理的方法有两种:机械的处理与非机械的处理;资料的来源有两种:测验资料与非测验资料。将这三个维度加以组合,可以有16种不同的解释方式,每种解释类型的含义具体如下。

1.叙述的解释

叙述的解释描述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状态。例如,这个被试是一位怎样的求职者:聪明的、中等的,或是愚笨的?是擅长合作还是独立解决问题?他的爱好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溯因的解释

溯因的解释指追溯过去以解释个人目前的发展情况。例如,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解决问题的倾向是能力决定的还是性格决定的?

3.预测的解释

预测的解释指评估个人的可能发展。例如,他进入公司后发展潜力如何?他能否配合团队工作?

4.评价的解释

评价的解释指做价值判断或做决定。这种解释是依据前面三种解释而做出的判断,升学考试、雇佣人员等属于此种解释。例如,他应该进入什么样的大学?他应该成为工程师还是商务经理?

(二)解释测验分数的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概念,才能了解测验的性质与限制。任何一个测验都有其编制的特定目的和独特的功能,使用者在解释之前必须从其编制手册中,详细了解编制过程的标准化及测验的信度、效度、常模等是否适当。更重要的是,应知道测验能测量什么,不能测量什么,分数在使用上有何限制。有时两个测验的类型虽然相同,但测量的功能往往不同。例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都是智力测验,但内部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区别。再如,卡特尔16PF测验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都是人格测验,但后者更多地发挥临床诊断的功能,前者则更多地针对正常人。对这些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客观的解释。

2.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应慎重

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测验上的分数,都表现出他的遗传特征、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以及测验情境的函数对测验成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把测验分数看作对受测者目前状况的测量,至于他是如何达到这一状况的,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能对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背景考虑在内。比如,在词汇上得到相同的分数对于大城市的孩子与对边远山区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意义。

测验情境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一个被试可能因为身体不适、情绪不佳、不明了施测者的说明或受到意外干扰等产生测验焦虑。如果对这些因素控制得不好,就会使分数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找出造成分数反常的原因,而不要单纯依据分数武断地下结论。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

为了对测验分数做出确切的解释,只有常模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效度资料。没有效度的常模资料,只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一个常模团体中的相对等级,不能做预测或更多的解释。在解释分数时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仅根据测验的标题和常模数据去推论测验分数的意义,而忽略效度的不足或缺乏。假若一个测验的名称是内外向量表,并有可利用的常模资料,那么人们就很容易把高分者说成是内向性格,即把它当作有效度的资料来解释。

即使有了效度资料,在对测验分数做解释时也要十分谨慎。因为测验效度的概化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常模团体和不同的测验条件,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解释分数时,一定要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测验分数不是了解被试的唯一资料,为正确了解其心理特质需参考其他有关资料。只凭被试的单一测验分数解释其心理状态,容易做出错误的解释。例如,某人在智力测验上得出IQ为80,在不考虑其他资料的情况下,只能解释为该被试的智力属于中等偏下。但是,如果考虑他的在校成绩,解释可能就会大不相同。如果他的在校成绩经常保持在年级前十名,则不可能做出如上的解释,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他在做测验时的动机、态度、情绪与健康状况等。有了这些资料作为佐证,才能正确判断其智力是否全部正常发挥,测验结果是否可靠。同样,解释时也要参考其他的测验资料,只凭单一的测验分数来解释,所得的结果可能全然不同于综合考虑几个测验分数的结果。

总之,测验分数的解释应尽可能参考其他资料,如教育经验、文化背景、面谈内容、习惯、态度、兴趣、动机、健康、言语理解及其他测验的资料。唯有如此,解释才能更客观且更深入。

5.对测验分数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

由于每一个测验均会受测量误差的影响,因此在解释测验分数时也应考虑测量误差的存在。测量误差的大小与信度的高低有关,信度越高,误差越小,但不可能完全消除误差,因此,应该永远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些确定的点,也就是要对测验分数提供带状的解释。倘若使用确切的分数,应说明这些分数不是精确的指标,而是主试对某人真实分数的大体估计。

6.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即使两个测验名称相同,由于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因而所测量的特质不完全相同),建立标准化样本的组成不同,量表的单位(如标准差)不同,其分数不具备可比性。来自两个智力测验的分数,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判断谁高谁低。

为了使不同测验分数可以比较,必须将二者放在统一的量表上。当两种测验分数处于相同范围时,人们常用等值百分位法将两种测验分数等值化。具体做法是,用两个测验对同一个样本进行施测,并把两种测验的原始分数都转换成百分等级,然后用该百分等级作为中转点,就可以做出一个等价的原始分数表。如果某人在测验A中的原始分数55是90百分等级,而测验B中的原始分数36也是90百分等级,那么他在测验A获得的55分就与在测验B获得的36分等值。

(三)如何向受测者报告测验分数

如何向当事人及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员报告测验分数,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下面列举的一些原则,可供报告测验分数时参考。

第一,使用当事人理解的语言,尽量少用专业术语。

第二,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该测验测量或预测的是什么,但不需要做详细的技术性解释。例如,你并不需要向当事人解释职业兴趣,并将他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加以比较,如果在某一方面得了高分,就意味着如果他参加这个工作可以长期干下去。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只告诉当事人某个量表的题目或测量什么是不够的,这在具有情绪色彩的人格特征测量方面特别重要。例如,对人格测验中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就要加以解释,以免受测者误解。

第三,如果分数是以常模为参考的,就要让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例如,同一个百分等级对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其意义是不同的。

第四,要使当事人认识到分数只是一个估计值。由于测验的信度、效度不足,分数可能有误差,而且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效的测验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同样有效,但也不能让受测者感到分数是毫不可信的。

第五,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当测验用于人员选拔和安置问题时这一点特别重要。要向当事人讲清测验分数在做决定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是完全由分数决定取舍,还是只把分数作为参考,有没有规定最低分数线,测验上的低分数是否由其他方面补偿,等等。

第六,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受测者带来什么影响。由于对分数的解释会影响受测者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所以在解释分数时要把对分数意义的解释和必要的咨询工作结合起来,以免受测者因分数不理想而产生自卑心理。

第七,测验结果应向无关的人员保密。当事人的测验分数不应让其他无关的人员知道,以免对当事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分数的报告采用个人的解释为宜,不宜采用团体解释成公告通知的方式。

第八,对低分者的解释应谨慎小心。在测验上获得低分数或分数不理想者易有自卑或自我贬抑的心理产生。因此,对这些当事人报告测验分数时,态度要诚恳,措辞要委婉,避免做直截了当的解释。例如,智力测验IQ为65的人,勿做这样的解释:你属于智力缺陷者。较理想的解释应是,这个分数表示你的学习能力比一般人低了一点儿,但是有些像你这种能力的人,由于刻苦努力也会有不错的表现。

第九,报告测验分数时应设法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报告测验分数时,首先让当事人充分表达测验时的心理感受,如他的动机、态度、情绪、注意、健康等,以便知道他的测验分数是否代表在最佳的情况下所做的反应。例如,某学生表示他在做智力测验时情绪很恶劣,心不在焉;而另一位则表示他在做测验时,动机强烈,注意力集中。虽然两位学生得到相同的结果,但代表的意义可能迥然不同。

同样,解释完分数后宜鼓励当事人表达对测验结果的感受,如发现当事人对分数有误解,应立即加以咨询,予以适当的引导,以免给当事人带来伤害或其他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