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心理概述
一、职 业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社会地位的体现方式,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水平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的类别和内部构成、外部关系也越来越丰富,对职业这个概念的界定角度及其涉及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吕建国,孟慧, 2000)。从词义学的角度来分析“职业”一词,“职”有社会职责,带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业”有从事某种业务、完成某种事业的意思。
美国社会学家舒尔兹对职业做了这样的界定: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他认为“职业”的三要素是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另外,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则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将职业解释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利益的生活活动。
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包括工作、工作场所和社会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泰勒在他的《职业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这种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整合,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形态的显现。他认为,职业是生产关系的本质。从泰勒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推论,职业是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体系,它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所规定,由个体相应的资格条件来担当,二者的合理匹配有利于职业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职业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它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性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进而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现代汉语词典》把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可见,职业既是人们在走入社会后,获取社会地位和社会对自身价值肯定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独立获得生活来源的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活动。
不同学者对职业的科学内涵有不同的界定(丁刚, 2014),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职业的本质特征说
很多学者认为,“经济性”和“稳定性”是职业的两个较为本质的特征。例如,学者潘锦棠(1991)指出,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酬工作。一者,职业意味着能够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身其中;二者,职业意味着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美国《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职业”条目也强调了这两个基本特点,即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的连续性的特殊活动。
2.职业的劳动分工说
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的分工,使职业活动成为普遍现象。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任一专门类别的社会业务劳动的生产工具、作业方式等都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一种职业与另一种职业的区别。例如,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认为,职业是指若干种工作内容基本相同的工种。
3.职业的劳动角色说
与职业概念相生的是劳动者及劳动角色(或身份)。因为任何一个专门类别的社会业务劳动或工种必然要有相应的劳动主体——劳动者。例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师,等等。因此,也有学者从劳动角色的角度定位职业,认为职业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认识与职业相生的劳动角色(或身份)这一点,对理解职业认同至关重要,因为职业认同隐含的一个设定是对“职业身份”的自我确认。
4.职业的专业性辨析
之所以要强调职业的专业性问题,是因为在管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中,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业研究相对更多。在国外,用来表述职业概念的词汇有“career”“occupation”“vocation”“profession”等,其中,“career”更多地指向职业生涯,它是—个长时间的乃至终生的概念,往往包含不止一种职业,是个动态、发展性的概念。相对“career”而言,“occupation”和“vocation”是两个静态的分类型的概念,指的是某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最后,“profession”也有职业、专业的意思,它指向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职业。所以,一些学者在研究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及相关群体时,多采用“profession”或“professional”。
(二)职业的特征
行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亚文化现象。作为行业亚文化现象中的职业,具有以下特征(吕建国,孟慧, 2000)。
同一性,即在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相似或相同,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行为模式、共同的语言,容易形成认同。
差异性,即不同职业在上述职业内部的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层次性,即重要性、价值等方面的社会评价使不同行业的社会地位具有层次上的差别。
基础性,即职业是个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广泛性,即职业涉及所有社会成员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时代性,一是指职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二是指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时尚职业。
(三)职业的分类
1.我国的职业分类
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总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年3月公布的供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职业分类标准》,依据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层,即8大类、64中类、301小类。其8个大类的排列顺序是:第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第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商业工作人员;第五,服务性工作人员;第六,农林牧渔劳动者;第七,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八,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在8个大类中,第一、第二大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第三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第八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总局批准于1984年发布并于1985年实施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这项标准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分类,即按其所属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四级。门类共13个:①农、林、牧、渔、水利业;②工业;③地质普查和勘探业;④建筑业;⑤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⑥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业;⑦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⑧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⑨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
2.西方国家的职业分类
根据西方国家一些学者提出的理论,西方国家一般将职业分为三种类型。
(1)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把工作人员划分为白领工作人员和蓝领工作人员两大类。白领工作人员包括: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人员、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蓝领工作人员包括:手工艺及类似的工人、非运输性的技工、运输装置机工人、农场以外的工人、服务性行业工人。这种分类方法明显表现出职业的等级性。
(2)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6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与其相对应的是6种职业类型。
(3)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以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为例,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4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其中8个大类是:①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②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③事务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④销售工作者;⑤服务工作者;⑥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⑦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⑧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
3.其他分类方式
职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从行业上划分,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工作特点上划分,可分为务实(使用机器、工具和设备的工种),社会服务,文教,科研,艺术及创造,计算及数学(钱财管理、资料统计),自然界职业,管理,一般服务性职业等多种类型的职业。每一种分类方法,对其职业的特定性都有明确的解释,这对我们更好地掌握某一职业的特点,去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有指导作用(杜勤, 2010)。
(四)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职业的发展也是空前的,职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职业种类日益增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职业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
其次,职业结构变化加快。随着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迁逐渐加快。工业革命以来,不但新行业不断涌现,而且各行业主次地位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行业是纺织业。进入20世纪,钢铁、化学、汽车、建筑业、信息产业先后超过纺织业。但是,电子从产生、发展到成为一个主行业,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将会给职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又一次大的飞跃。
再次,脑力劳动职业增加。进入20世纪后,脑力劳动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最后,职业要求不断更新。职业要求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职业本身的内容、合作共事者之间的关系、职业要求以及职业报酬。社会经济发展处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社会经济发展时期职业的内容、要求、报酬等都不相同。一些职业,因新的工作设备和条件变化对职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行政工作人员、医生、教师、律师等;另一些职业由于任务、职责有一定改变,对就业的要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赵海,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