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心理與測評

第二節 職業興趣的理論基礎

字體:16+-

研究者們對職業興趣的結構及理論展開豐富的探討,職業興趣的結構經曆了從無序到有序,從平麵向立體發展的曆程。對於職業興趣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西方,當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對興趣和能力的研究標誌著興趣測驗的開始。隨後,斯特朗(Strong)在1927年編製了第一個正式的職業興趣量表,這是最早的職業興趣測驗。他當時編製職業興趣量表的方法是先設計有關學校課程的問卷,再針對社會上存在的職業,進行問卷分析研究,從而形成職業興趣量表,但當時僅適用於男性。後來,庫德(Kuder)在1939年編製了職業興趣量表,以大學生為被試,首先詢問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喜歡的職業,然後根據所得到的結果把職業分為10個興趣領域,同時確定相應的10個同質性量表,得到10個同質量表的計分結果後,通過得分高低決定興趣類型,其效度和信度都已得到認證,最後把職業興趣分為10類,即計算類、科學類、遊說類、藝術類、寫作類、音樂類、機械類、戶外活動類、社會服務類和文秘類。此後,又有不同學者提出不同的理論模型。早期的一些結構雖存在爭議,但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認可。不過,在所有的職業興趣結構中,最被認可的還是霍蘭德的六種類型(RIASEC)結構。對此,國內一些學者對一些主要的理論模型進行過綜述(劉長江,郝芳,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