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心理與測評

第二節 職業心理學的發展

字體:16+-

一、職業心理學的早期發展

中西方在古代就開始了職業心理學的早期研究(呂建國,孟慧, 2000)。在中國古代,孔老夫子就提出了“上智”“下愚”的基本分類,並將這兩種基本個性類型與當時的社會階層匹配;他還提出了“狂”“狷”“中行”的個性類型三分法,並用這三個類型分析了他的七十二位弟子的個性,進一步對他們的職業、人生發展進行了預測與匹配。

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把職業分為官、士農工商兩個層次、五個類型,並與一定的德才標準匹配,製定了“士”與“官”的選拔標準。

孔子曾經說過,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意思是最聰明的人不需要改變,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是聰明的人了;最愚笨的人也不需要改變,因為他認為自己愚笨,改變不了。

孔子曾經說過,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把人的性格分成三類:狂者、狷者和中行。這裏的狂者,相當於現代心理學所說的性格外傾型的人,狷者相當於內傾型的人,中行則相當於中間型性格的人。他還針對這三種類型,有區別地進行教育。

柏拉圖提出“理智型”“意誌型”“情緒型”的個性三分法,並將三種性格類型與社會地位及社會職業進行了匹配。他認為,“理智型”的人適合做統治者和哲學家,高居於民眾之上;“意誌型”的人適合做戰士和公職人員,為國家服務;“情緒型”的人則隻可做平民,接受統治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