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心理與測評

第三節 職業適應的測評工具

字體:16+-

人們研究職業適應能力的定義、維度,最終是為了測量和應用職業適應能力,所以測量工具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早期的職業適應能力量表是研究者根據定義進行測量的,如休珀的計劃性、探索、決策、信息和現實主義因子量表。後來的量表大多是基於薩維科斯的理論建構的,如有學者在2009年編製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其維度就是根據薩維科斯的觀點確定的; 2009年赫希(Hirsch)編製的青少年生涯適應力量表,其維度結構也是依據薩維科斯的觀點;還有台灣研究者吳淑琬在2008年編製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其維度結構是依據薩維科斯的觀點確立的。

最近受到廣泛認可的量表是在2012年編製的職業適應能力量表(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 CAAS)國際版2.0,它由包含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中國等多個國家的職業心理學家提出。該量表曆時4年,並且在13個國家進行了測量學指標的跨文化檢驗(Savickas & Porfeli, 2012)。該量表主要是根據薩維科斯的觀點,即根據職業適應能力的4個維度,關心(concern)、控製(control)、好奇(curiosity)和自信(confidence)編製了4個分量表,每個量表包含6道題,共24道題,施測後都得到了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該量表為後繼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參照價值。有學者(Hou, et al., 2012)將該量表翻譯成中文版本,並對中國學生進行測量,結果表明其可接受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為:職業關注α=0.79,職業控製α=0.64,職業好奇α=0.71,職業信心α= 0.74,總體內部一致性係數α=0.89。

國內學者在關於職業適應性的測量標準和維度上,由於針對測量對象、研究角度、研究目的和相關研究變量不同,所以他們在職業適應性的指標設計上也與國外學者存在一些差別。範成傑(2005)把研究對象的來源設定為城市人口,針對在城市上班的人員對其職業適應性做測量定義,他認為職業適應性可以從職業技術能力、人際關係適應能力和職業心理成熟能力3個指標進行綜合考量,其具體涉及的指標有技能知識的運用程度、工資福利待遇的滿意程度、工作內容完成程度、人際關係的滿意程度和對領導的辦事風格的適應程度。方翰青和譚明(2012)對職業適應性的內容構建與測量主要從職業適應性的概念定義的角度來進行。他們認為根據國內外對職業適應性的廣泛認同的操作定義,可以從以下5個維度來進行測量:職業氛圍適應、職業能力適應、職業關係適應、職業角色扮演適應和職業心理適應。王益富(2014)在以企業員工為目標的主體的研究中,為了開發適用於測量中國企業員工職業適應性的量表,通過把職業適應性劃分為5個概念結構:企業文化與管理、處理人際關係、職業知識與技能、工作任務與壓力、職業發展與轉換,定義出5個維度來進行測量,按照對應關係分別為:組織融合能力、工作溝通能力、學習發展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和職業轉化能力。唐雪梅(2007)針對畢業研究生編製的職業適應性問卷將維度分為:職業認知適應(對當前職業目標、態度、團隊等的適應),職業技能適應(對當前職業的需求的技術和知識的適應),人際關係適應(對職業上同事、朋友、上司等人際方麵的交流適應),以及客觀環境適應(對周圍的職業環境、工作氛圍等的適應)。鄧碧會、鄧維在對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適應性的研究中將其維度劃分為學習及技能適應性、人際關係適應性、職業意識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和職業環境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