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心理與測評

三、職業成熟度理論

字體:16+-

1965年,休珀的學生克賴茨(Crites)在總結與發展了他的研究後,在對職業成熟度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職業成熟度的理論,該理論成為這方麵研究的重要指導思想。克賴茨對職業成熟的定義是個體在從探索到衰退的職業發展的連續線上所達到的位置,通常職業成熟可用來代表個體職業發展的程度及其進行職業選擇的準備狀態。克賴茨模擬智力的層次模型,提出了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職業發展模型,該模型的頂端是職業發展的總體程度,類似於一般智力因素,第二個層次是概括,由4個主要的因素群構成,左邊兩個描述職業選擇的內容,右邊兩個描述職業選擇的過程,在每個主要因素中又包括特定的職業成熟因素(龍立榮,方俐洛,淩文輇, 2000)。

職業成熟度主要包含兩類。第一,職業選擇內容,主要是對職業選擇的結果進行評價,包括職業選擇的一致性和職業選擇的現實性。職業選擇的一致性是指在不同時期,個人所選擇的職業領域保持相對穩定,也就是個人對某個職業探索的持續性程度。現實性是指被選擇的職業與個人特性的相適程度,特性包括個人的能力、興趣、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階層等。第二,職業選擇過程,包括職業選擇能力和職業選擇態度。職業選擇能力是指個人獲得職業信息,進行職業規劃,最終做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職業決定的決策能力,具體分為5個部分,它們分別是:自我評價(self-appraisal),指個體對自己進行正確評價的能力;職業信息(occupational information),指個體對自己所需要的有關職業或教育的信息能通過正確的方式獲得的能力;目標篩選(goal selection),指個體對於自己的職業發展是否有了一個明確的職業目標;職業規劃(planning),指在做出職業決策後,對決策執行的能力;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指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的能力。職業選擇態度指個人對職業選擇的關心程度,也被細分為5個方麵,分別是:職業決策的確定性(decisiveness),指個人是否有明確的職業;職業決策的投入度(involvement),指個人積極參與職業決策過程的程度;職業決策的獨立性(independence),指職業決策是獨立做出還是依賴於他人;職業決策取向(orientation),指個人的工作態度或價值是任務取向的還是快樂取向的;職業決策的妥協性(compromise),指個人在需要和現實之間妥協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