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職業認同概述
一、認 同
“認同”最早由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提出。詹姆斯曾用“性格”一詞表示他的認同感受,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可以在精神或道德態度上看出,當這種情形突然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個體會感到自己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一刻,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聲音在說,這才是真正的自我。弗洛伊德把認同看作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範與麵貌去模仿、內化並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係的原初形式。影響較大的是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米德和溫格(魏淑華, 2005)。艾裏克森創建了以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為核心的將人的生命周期分為8個階段的人格發展漸成說,他認為,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對自己的本質、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麵前後一致及較完善的意識,也即個人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的整合和協調一致。十二三歲至十七八歲的年輕人,發展的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米德用了與“自我”概念相關的認同概念,他詳細描述了自我如何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發展。按照米德的說法,自我僅僅出現在有社會交流的社會情境中。在交流中,人們學習假定別人的角色,並相應地監控自己的行為。自我的概念可以定義為人們對關於自己的意見、態度和信念的有組織的描述,自我的世界可能在外人看來是主觀的、假定的,但對體驗它的個體來說,卻完全真實。
溫格認為認同有5個維度,它們是:認同是一種經曆,我們通過參與性經曆的方式和我們自己及別人把我們具體化的方式來界定我們是誰;認同是群體的成員資格,我們通過成員之間的相似性及差異性來界定我們是誰;認同是學習軌跡,我們通過我們曾在何處和將要到何處去來界定我們是誰;認同是多個成員資格的聯結,我們通過把多種形式的認同綜合為一個認同的方式來界定我們是誰;認同是微觀與宏觀之間的一種關係,我們通過屬於更廣闊範圍和能明顯反映更多風格和討論的微觀事物來界定我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