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心理與測評

第十章 職業倦怠

字體:16+-

第一節 職業倦怠概述

一、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job burnout)最早是由美國紐約臨床心理學家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於1974年在《職業心理學》雜誌上提出的,該研究課題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視。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發現,職業倦怠不僅是一個研究課題,也是每個人必須麵對的問題。由於職業倦怠,個人、家庭、組織及社會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1979年,美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al Associatoin, NEA)將職業倦怠作為教育年會的中心議題; 1980年,第一屆國際職業倦怠研討會召開,職業倦怠即被視為80年代的危機和現代生活的疾病。

在過去的三十餘年中,職業倦怠的研究從探索研究階段,經過實證研究階段,發展到了整合研究階段(張吉, 2009)。20世紀70年代屬於職業倦怠研究的探索階段,研究涉及的職業主要是服務業和衛生保健業,這些職業的核心特征是提供幫助者與接受幫助者的關係。因此,從一開始,職業倦怠這一概念所指的就不是單純的個人壓力問題,而是在工作情境中的互動關係。研究者們采用訪談、個案研究以及現場觀察等方法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對職業倦怠進行研究,主要貢獻是描述了職業倦怠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現象。做出開拓性貢獻的學者當屬弗洛登伯格和馬勒詩(Maslach)。弗洛登伯格把他和其他人在工作中經曆的情緒耗竭、喪失工作動機和義務感這種現象命名為職業倦怠,對職業倦怠的症狀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闡述。馬勒詩就工作中的情緒應激訪談了大量不同的公共服務人員,指出提供服務和關懷是一種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情緒耗竭是對工作負荷過重的通常反應,而且工作者通過在心理上疏離服務對象以應對工作中的情緒性應激。由於研究者各自從自己的研究角度來對職業倦怠進行描述,所以在這一階段職業倦怠缺乏一個明晰統一的概念,缺乏標準化的測量工具,也缺乏定量研究,但不同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出發來研究同一個問題,多樣化的觀點和方法為以後的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