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第一輯 曆史與經驗

字體:16+-

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走過的曆程[1]

20世紀是古老的中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的時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一方麵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百般欺淩,另一方麵受到晚清封建腐敗政權的嚴酷統治,整個中國積貧積弱,麵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危險。但是有著鬥爭傳統的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屈服。在長達百年的救亡圖存的艱苦奮鬥過程中,經過了無數誌士仁人前赴後繼的卓絕的努力,我們先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領導的新的國家。但是其後的軍閥混戰又使中國陷入了深淵。中國人民終於覺醒,如果僅僅搞些“洋務運動”之類,沒有思想層麵的轉變,沒有一次真正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並實現中國思想文化現代轉型,中國最終還是站不起來。這就迎來了1919年的以思想解放為宗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國共產黨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解放運動中成立,並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在經過了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特別是經過了1942年前後的延安整風運動,反對本本主義,才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方向,馬克思主義才能成為中國革命的真正的思想指導,這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終於在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得到確立。隨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奪取了全國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新中國從1949年開始,又經過了曲折的過程,曆盡像“文革”這樣的磨難,終於在1978年進入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鄧小平在新時期剛剛開始時發起的思想解放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再一次與當時的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實現現代化的道路,逐漸使中國富強起來。中國現代的新文學就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其後的鬥爭過程中發展起來,中國現代的文學理論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當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曲折也在文學和文學理論中“鏡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