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黃藥眠的“生活實踐”文藝論[1]

字體:16+-

黃藥眠(1903—1987),廣東梅縣人。1925年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中山大學前身)畢業。中學時代即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黃藥眠逃亡到上海,經成仿吾介紹,參加了創造社,並參與了創造社的工作,開始寫詩和文藝論文。學習馬克思主義方麵,翻譯了La Briola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並於1928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9年秋被派往蘇聯青年共產國際東方部工作。在蘇工作期間,他學會了俄文,接觸和閱讀了更多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他的馬克思主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更堅定了革命信念。1933年回國,任中國共青團中央局宣傳部部長。由於叛徒的出賣被國民黨政府逮捕,被判十年徒刑。抗戰爆發後,經八路軍辦事處保釋出獄,隨即奔赴延安。1938年到武漢養病。後撤往桂林,在桂林期間,他擔任了中國文協桂林分會的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實際上負責除四川之外的西南大後方的抗戰文藝的理論導向工作,發表了《抗戰文藝的任務及其方向》、《目前文藝運動的主流》等論文,參與“關於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皖南事變後,他逃亡香港,從事抗日宣傳工作。香港淪陷後,他回到家鄉,一麵等待時局的變化,一麵從事著述,散文集《美麗的黑海》和文藝論集《詩論》就是這個時期的著作。1946年再度到香港,與朋友創立達德學院。1949年應邀參加第一次文代會和全國政協會議。不久被聘任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

1950年到1956年的這段時間裏,是北師大文藝學學科的草創時期。這個時期的北師大文藝學的教學和科研都與黃藥眠這個名字分不開。在他的親自指導下,1953年北師大率先在全國成立了第一個文藝理論教研室,他親任教研室主任,同年受當時教育部的委托牽頭編寫高校第一個文學概論教學大綱,1954年他主編了當時在全國影響極大的《文學理論學習參考資料》,1956年他又第一次招收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文藝學研究生班,1957年反右運動之前,又是他領頭舉辦了新中國第一個美學問題係列講座,到校作講演的有他的“論敵”朱光潛教授、蔡儀教授和他的“論友”李澤厚先生,當然他自己也置身其中,作了兩次重要的美學講演,一時成為美談。正是在這段時間裏,他對美學、文藝學問題的思考是具體的、深入的和帶有獨創性的。他在這個時段裏發表的論文,如《矛盾論與文藝學》、《論人物描寫》、《論小說中人物的登場》、《論文學中的人民性》、《論食利者的美學》、《問答篇》,還有來不及整理發表的美學講演《不能不說的話》等,學術質量之高,創見之多,論證之充實,就是從今天的視野來看,也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不幸的是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黃藥眠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中斷了他所熱愛的文藝學和美學的研究。黃藥眠是一位永不疲倦的真理追求者。他在1957年寫的《問答篇》說:“真理是客觀的,人人不得而私;至於誰先找到它,那不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這句精警的話既是黃藥眠的自況,也為文藝學學科的發展指出了正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