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四、流派化——學派學術話語

字體:16+-

可以預見的是,學術團隊的話語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要根植於我們國家的現實的土壤,必然要總結中華民族的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遺產,必然要批判地借鑒外國的相關專業、學科的理論知識,必然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學術文化,隻有這樣,我們的學術話語才會進一步提高與創新。對於學術文化而言,這也是一個曆史機遇期。我們可以實現古典學術文化的現代轉化,同時也可以實現西方學術文化的中國轉化。就文藝學專業來說,雖然當前文學受到高科技電子媒體的衝擊,影響甚巨,甚至有人提出“文學走向終結”。但文學本身有其內視性特點,文學人口仍然很多,文學的存在會變化,但文學不會終結。實際上,目前文學所麵臨的問題比任何時候都更多,其情況比任何時候都複雜。問題多,情況複雜,這對學術研究來講絕對不是壞事,而是好事。文學本身是一個廣延性很強的事物,現在又遭遇電子媒體的衝擊,它必然為文藝學專業的學者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研究視域。這就有可能使各高校的文藝學的學術組織分別關注文學的不同方麵,就某一個方麵或側麵進行深入的探索,提出新鮮的見解,並逐漸形成本校的研究特色,形成自己的學術流派。因此,“學派化”應該是文藝學界可以預見的未來狀況。

以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而言,我們於1998年便提出了“文化詩學”的主張。這種文化詩學理論作為一種文藝學新的方法論,其目標是超越持續了三十年的所謂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從當前的文學實際出發,植根於社會現實,走一條以“審美”為中心的“雙向拓展”的路——一方麵向宏觀的曆史文化拓展,一方麵則向微觀的文本細讀拓展,並把這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我們為這一新的構想,寫了不少論文,文化詩學的批評實踐也取得了成果。我們還將進一步建立課題,進行艱苦的深入的探索,為形成文藝學新的學派準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