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世紀90年代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實施,國家對於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越來越大,哲學社會科學對於國家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各個高校建設文科學科的力度大大加強。理工科學校也紛紛轉型,朝著文、理、工兼備的綜合大學方向發展。為了一個文科博士點,各高校可以說花了“血本”,為建立一個博士點動輒投入幾十萬元、一二百萬元。各個高校“爭奪”博士點的高地“戰爭”愈演愈烈。建設學科成為各高校的主題。一個學校的優勢已經不再是每年能招多少學生,也不是一個學校有多少教授,而是有多少碩士點和博士點。文藝學博士點由北京師範大學一個點,到1985年複旦大學建第二個點,1987年山東大學建第三個點。到現在文藝學專業在全國已經有20多個博士點。
建立博士點意味著學科化的團隊話語開始形成。因為凡要組建博士點都得設立幾個有特色的學術方向。既然要設立學術方向就不能不相互靠攏,或共同研究同一個課題,實現理論創新,團隊學術話語成為一種新的動向。以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的研究方向為例,從1983年建立博士點開始,發揚“團隊精神”,銳意創新,形成更為宏大的課題規模,先後組織“六大戰役”:一是完成國家教委項目,其成果形式為《中西比較詩學體係》(上、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這是中國第一部中西比較文論的專著,參加的老師和學生近20人,這部專著在境內外學界產生較大影響;二是完成國家“七五”規劃重點項目“文藝心理學研究”,出版係列著作15部,其中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現代心理美學》,把朱光潛教授20世紀30年代的《文藝心理學》大大推進了一步,引起學界矚目,參加人員達到14人;三是編寫出觀念更新的教材10多部,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學理論教程》被國內高校廣泛采用,發行量達百萬冊,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參加人員20多人;四是撰寫出版具有開拓性的“文體學叢書”(5部)和“文藝新視角叢書”(5部),其中文學文體學方麵的著作具有開創意義;五是出版“文化與詩學叢書”共10本,提出並實踐了“文化詩學”的研究方法,在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六是組織出版“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叢書”,共14本,在學界已有很好反響。自1985年始的20餘年間,我們的學科團隊承擔了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45 項,獲得科研基金 300 餘萬元,出版著作60餘部。我們之所以把完成這些科研項目叫做打完“戰役”,就是因為它們不是一個人、幾個人完成的,是十幾個、幾十個人長期相互切磋、通力協作完成的,靠的是學術團隊的整體力量。這些話語,已經不完全是個人的學術話語,而是學術團隊的集體的話語。雖然我們的著作不是沒有缺點和問題,但從研究規模上,團隊協作上,理論創新上確有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