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一、反本質主義作為一種開放的思維方式

字體:16+-

反本質主義,“反”的對象就是本質主義。那麽本質主義是什麽?對此,我們要有正確的理解。本質主義並不是一種“有頭有尾”、“有名有姓”的思潮,而是一種後來被追加的命名。總體上來說,我們現在把自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開始的某種西方的哲學思潮稱為“本質主義”,因為柏拉圖追求絕對真理。他的“絕對理念”並非曆史的產物,先天注定就是一切真理的來源。亞裏士多德似乎比他的老師好一點,不追求“絕對理念”,但他仍然脫離開曆史語境來追求事物的“第一因”。其後,西方許多哲學家都標榜他們發現了普遍的、永恒的真理。從而不自覺地把自己也納入到“本質主義”的行列裏。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本質主義者”自稱自己是“本質主義者”的。這些都是19世紀以後的批評者給他們的冠名。西方的哲學發展史表明,本質主義首先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西方的哲學家自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開始就樂於追問“事物的普遍真理”(即某類事物成為某類事物的最後根據和客觀規律)。特別認為事物的現象與本質二元對立,在豐富的變化無常的多樣性的現象後麵,會發現普遍的共同的本質規律,規律一旦找到了,現象本身就沒有意義了,可以把豐富的現象簡約成一句話或幾句話的本質,真理的發展到此結束。這樣,當新的現象再次湧現出來時,即生活發展了,也不必繼續追問了。真理就此僵化了。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長時間裏主導著西方思想界,並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分支。與文學理論、美學密切相關的學者康德、黑格爾都被視為本質主義者。

19世紀以來,起來反本質主義的學者,首先是具有唯物史觀的馬克思。馬克思一生研究“資本主義”,但他的研究方法是曆史的,即把資本主義放到人類發展的長河中去把握,他預言資本主義必將滅亡,但他同時對資本主義進行實事求是的研究,認為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上升階梯的倒數第二階。資本主義也創造了許多美好的東西,這些美好的東西將會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保存下來。他對於資本主義不是一概抹殺和打倒。馬克思說過:“一切發展,不管其內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係列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以一個否定另一個的方式彼此聯係著。任何領域的發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從前的存在形式。”[1]馬克思還在《哲學的貧困》中認為,一切事物是發展的、變化的,沒有什麽東西是永存的,所有的觀念和範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係一樣,它們僅僅是“曆史的暫時的產物”。既然一切事物都是“曆史的暫時物”,沒有事物不處在變化發展之中,研究者應該把曆史的內容還給曆史,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把不能固定的事物固定下來。馬克思的曆史觀就是反本質主義的。另外,就是馬克思的實踐觀和活動論,也強調人與世界的活生生的關係,認為事物的變化才是永恒的。馬克思人文社會科學理想總的是,一切科學最終將趨向於曆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