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文學理論的中國話語從哪裏來[1]

字體:16+-

[1] 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月7日。

新時期以來,文學理論界為了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從中國文藝發展實際出發,向馬克思主義文論、西方文藝理論(特別是西方當代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傳統和中國現代文論傳統尋找理論資源,加以融合創造,逐漸形成了中國當代文論的一些新鮮話語,取得了與時代同步的成果。如我們摒棄了“文藝從屬於政治”的帶有“左”的印記的話語,為文學理論的研究掃清了道路;提出了文學人性基礎論,改變了過去的簡單的文學階級論;提出了文學的主體性,改變了過去的機械的反映論;提出了文學“向內轉”,改變了文學單一“向外轉”;提出了文學審美特征論,取代了過去的文學形象特征論;提出了文學審美反映論和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改變了過去的非詩意的社會反映論;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化詩學”等,批判商業化出現所引起的拜金主義和拜物主義;提出生態批評,力圖回應現實的環境汙染問題;提出了文學性在大眾文化中蔓延的觀點,力求擴大文藝學的研究領域;提出了完整的文體論、敘述學,完善了過去的零散的技巧說。應該說,新時期以來文學理論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是老、中、青三代理論家的心血凝結而成的,應該加以充分肯定。在這期間所形成的部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鮮話語,將成為建設新的具有中國特點的更完整的文學理論話語的重要基礎。我不太同意現在一些學者的做法,為了創新、突進前沿,就首先拿上述一些觀點“開刀”,似乎隻有打倒這些曾經發生了影響並繼續發生影響的理論,才能推出新理論。“後新時期”隻能是“新時期”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繼續,而不是倒退,更不是簡單否定。這種前後的承繼關係一定要處理好,我們新的出發才有一個清晰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