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四节 闻捷、李季等

字体:16+-

尽管政治化环境不利于诗歌的发展,但在这一时期,众多诗人还是坚持诗歌创作,如闻捷、李季、张志民、阮章竞、严辰等。

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是在延安成长的诗人,1949年后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56年前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天山牧歌》。

在这一时期,闻捷是以他的《天山牧歌》(尤其是其中的《吐鲁番情歌》)而著称于诗坛的。在政治话语一统天下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较为清新自然、淳朴真挚的抒情风格,以及对热烈、美好、活泼的青年男女爱情的描写,给当时的诗坛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在闻捷那里,受到赞美的爱情只有一种:那就是与劳动、社会主义建设、高尚的政治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情,因此,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便常常成为美丽姑娘爱慕的对象:“枣尔汗唱出一首短歌/年轻人听了脸红脖子胀——/‘枣尔汗愿意满足你的愿望/感谢你火样**的歌唱/可是,要我嫁给你吗/你衣襟上少一枚奖章’”(《种瓜姑娘》),“夜莺还会飞来的/那时候春天第二次降临/年轻人也要回来的/当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矿工”(《夜莺飞去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一种爱情观无疑是过于简单,甚至有政治功利之嫌了。不过,闻捷的这些作品并不单纯是爱情诗,诗歌对真正爱情的赞美常常过渡到对真正爱情所需的政治品质的赞美,在时代的整体政治气氛中,闻捷同样无法脱离对创作所要求的政治功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闻捷的《天山牧歌》是以爱情诗面目出现的政治颂歌——通过爱情描写,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道德,歌颂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崇高的建设者,才是这些诗歌的真正目的。

闻捷诗歌在当时成功的原因,除了借助那个时代甚为少见的爱情题材之外,还在于其作品所显露出来的艺术特征。闻捷善于捕捉、描写爱情状态中青年男女微妙的心理,《天山牧歌》中的众多篇章之所以吸引当时的读者,一个很大的因素便在于此。如《苹果树下》以一年四季喻写初恋中的朦胧而热烈的男女情感:春天,“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小伙子盼望它早结果/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而到了夏天,“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她说:别像影子一样缠着我”。秋天,“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这首诗对萌动的恋爱冲动、欲迎还拒的青年女性心理、急躁而又有些粗心的小伙心态的表现,在那个时代颇为特异。类似情爱心理描写的还有:“你脸上装出对我冷淡/心里却盼我留在你身边”。(《追求》)“他的心眼多么傻呀/为什么一再地快马加鞭/我只想听完他的话/哪里会真心把他追赶/……/为了堵住乡亲们的嘴巴/最多轻轻地打他一鞭”。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下,闻捷诗歌对日常男女的这种心理刻画,其情感内涵和人性色彩,无疑是相当难得的。

以1946年的《王贵与李香香》一诗而闻名延安诗坛的李季(1922—1980),实际上在1949年后才开始真正投入诗歌创作中。1952年他出版了《短诗十七首》,不久又出版了长篇叙事诗《**石》,不过,这些作品前者大多数还笼罩在《王贵与李香香》的影响下,后者则过于想摆脱这种影响而显得有些浮躁,因而都不太成功。

李季作为这一时期的独特诗人角色,是到了出版《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以后才真正确立的。1952年,李季到玉门油田体验生活,被石油工业这种“美妙、瑰丽的事业和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们吸引着”,萌发出了新的创作**,写出了一系列以石油工人及其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题材特色,成为这时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石油诗人”。这些作品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歌颂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及其创造新生活的辛勤劳动,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如《厂长》《师徒夜话》《正是杏花二月天》等。

张志民(1926—1998),1949年前一直在部队工作,他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创作的《王九诉苦》《死不着》,在诗坛有一定的影响。50年代初,曾去过朝鲜战场,访问过江浙、西北等不少地方,先后有诗集《将军和他的战马》《社里的人物》《村风》《金玉记》《家乡的春天》等。不过,这一时期张志民最有影响的诗歌创作,是他的农村题材诗作。

张志民的这类诗歌,虽然总体上来说依然属于颂歌范畴,但是诗人没有十分生硬地套用政治观念,也没有过多地堆砌政治术语,而是努力从具体的农村生活图景出发,因此,这些诗较有生活气息,例如《倔老婆子》:“那时间——/她拿着棍子赶着小伙子走/背过脸/骂着她家大丫头:/不要脸的东西/你给咱家丢尽了丑/……//昨晚上——/她拿着筷子戳着三姑娘的头/嘱咐着:/抹抹嘴儿还不赶快走!/省得他/在咱家门口儿干咳嗽/……”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诗人还有阮章竞。阮章竞与李季情况有点相似,在20世纪40年代末,他以一首长篇叙事诗《漳河水》轰动解放区诗坛。1949年后,诗人继续在叙事诗的道路上前进,并在题材上作了不少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发表于1959年的长篇童话诗《金色的海螺》。这首诗是根据民间故事《田螺姑娘》改编的,但作者将重点放在歌颂少年渔夫与海螺姑娘纯真、坚贞的爱情,歌颂他们对幸福生活坚定的追求上,在此基础上凸显出他们勤劳、朴实、善良的道德品质,此诗后来还被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