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期是一个作家群体更新换代的时期,新的时代风尚与新的文化经验催生出了一大批新作家,在诗歌领域也涌现出了不少年轻诗人,李瑛、公刘、邵燕祥等是其中的代表。
李瑛(1926— ),1949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随军记者,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军队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他的诗歌也主要是描写军人生活、塑造军人形象,因此有“战士诗人”之称。主要诗集有《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日》《静静的哨所》《寄自海防前线的诗》等。
李瑛的诗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细节,从小处着眼,表现重大主题,这使得他的诗在同时代诗人中,显得较有生气。与此相应,李瑛善于描写景物,构筑意境,他笔下的意境丰富多样,有的雄浑、阔大,如《哨所鸡啼》:“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有的则清新优美,如《静悄悄的海上》:“静悄悄的海上/一张帆在远行/在那遥远的水天尽头/……/太远了,看不见动——/像南方中午堤边的蝴蝶/那样静,那样轻/……”还有的则不乏幽默、生动,想象富于情趣,如《戈壁日出》:“太阳醒来了/它双手支撑大地,昂然站起/窥视一眼凝固的大海/便拉长了我们的影子/我们匆匆地策马前行/迎着壮丽的一轮旭日/哈,仿佛只需再走几步/便会撞进它的怀里。”
公刘(1927—2003),原名刘仁勇,1939年开始写诗。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赴大西南。他前期的作品大多以西南边疆部队的生活为表现内容,出版有诗集《边地短歌》《黎明的城》《神圣的岗位》等。公刘的诗歌常从边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生活细节处着笔,有着浓郁的边疆风情与边疆情调,其中较为优秀的作品有《母亲的心》《给撒尼族》《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等,如《山间小路》:“一条小路在山间蜿蜒/每天我沿着它爬上山巅/这座山是边防阵地的制高点/而我的刺刀则是真正的山尖//这条小路我走了三年/对于我它不复是崎岖难行/因为我心上有一条平坦大道/时刻都滚过祖国前进的车轮/……”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前后,公刘也开始了一些诗歌创作的探索,在思想与题材方面,试图冲破政治化的羁绊,将人性、人情引入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某种主体性的努力。这一时期写的《禽兽篇》与同时期流沙河的《草木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托物寓意、借景抒情之作,具有明显的讽刺性;而另一组诗《迟开的蔷薇》,则大胆地书写爱情,表现爱情的苦闷、焦躁等各种复杂的感情,如《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的心房里/爱情在酣睡/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再如《羞涩的希望》,表现恋爱当中的错失与隐痛:“羞涩的希望/像草原上胆小的鹿群/竟因爱抚而惊走逃遁/远了,更远了,终于不见踪影//只有一片隐痛,宛如暴君/**着我的心/莫要拷问我,我已经招认/怯懦,这便是全部的过错与不幸。”将因怯懦而痛失爱情的那种痛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读了不禁怦然心动。然而,公刘却因为这些作品而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
邵燕祥(1933— ),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较有影响的年轻诗人,少年时期即开始大量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18岁时出版个人诗集《歌唱北京城》,是20世纪50年代初颂歌大潮中一个音符。而后,他将诗歌表现的目光移到了工业建设上,写下了一系列表现工业生活、歌颂建设者的诗篇,诗集有《到远方去》《给同志们》。这些作品大都乐观、积极,充满豪情壮志。此外,邵燕祥的《五月的夜》《中国的道路呼唤着汽车》《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等都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写于1956年8月的《地球对着火星说》。诗歌将地球与火星处理成可能的恋人关系:
在满天的繁星中间,我寻找着你,
我凝视着你,你知道吗?
谁说你远在天边——
你是这样的热烈而分明。
在一长串的日子以前,
我们曾经离得这样近;
——假如能长久地互相照耀……
那时我轻声呼唤;没有应声。
……闪笑的睫毛,握手的余温,
交臂错过的一瞬,永远难了的衷情……
在太阳系里,我愉快而矜持地运行;
但是谁懂得这一种难言的隐痛!
许多的岁月飞逝了,
我们都经历了不少里程,
又是银河当空的夏天的夜晚,
我们又一次这样相近。
你看我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你可望见我望你的眼睛?
说是近,却还是这样遥远,
未来的岁月又是这样无穷。
今夜,天地间这样安静,
只有一颗星在讲话,对着另一颗星……
是不是所有的星,全都夜夜合不上眼?
是不是所有的星,全都燃烧着渴望的心?
借助地球与火星这一对形象来表达一种爱的忧伤、惆怅、隐痛,构思精巧,感情真挚。爱情没有被政治化而是得到了独立的表达,这在当时很难能可贵。邵燕祥的这首《地球对着火星说》是这时期最优秀的诗歌作品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邵燕祥深受鼓舞,也写下了一些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作品,如《贾桂香》《橡皮墙》等。《贾桂香》是一首叙事诗,主人公贾桂香是一个热情活泼的姑娘,在某农场任小队长,然而却因与管理员孙大叔亲如父女,而招来谣言,认为他们关系不正,她也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批评、撤职、检讨,她上告无门,最后无奈以一死来洗刷自己的清白。这首诗的批判矛头是非常明显的,也与当时小说界对社会上的官僚主义批判相一致。不过,邵燕祥也因此而在后来的“反右”运动中遭到非难。
【思考与练习】
1.这期间诗歌创作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2.“解放区诗人”“国统区诗人”“新中国诗人”各有哪些特征?
[1] 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见《何其芳文集》,4卷,45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臧克家:《甘苦寸心知》,202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 艾青:《春天·后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 艾青:《春天·后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