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經過前十年的實驗與探索,在20世紀90年代許多詩人完成了藝術轉型,創作出了相當成熟的文本。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十年,中國新詩完成了自身發展的一個周期。
90年代的詩歌日趨多樣性和多元化。這個時期最深入人心的文學口號是“個人化寫作”。所謂“個人化寫作”,並非指詩人沉湎於個人的狹小天地,而是指擺脫從眾心理,追求思想與人格的獨立。正是在這個前提下,90年代詩歌反而增強了與現實、曆史的親和力,並增加了其內容的分量。這樣一來,成熟與理智,就成為衡量一個詩人的重要標準;智性化與個人化就成為估量文本的重要價值依據,這意味著以前所界定的所謂共同的文學理想失去了合法性。詩人們將有權利按照各自對生活、曆史以及藝術的理解,選擇自己的道路。正因為如此,90年代的詩歌無論是在題材還是創作方法上,都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從深受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的“生活流”,到承繼西方現代主義精髓的形而上哲學冥思,乃至於麵向中國傳統的禪宗玄學,都吸引了不少的實踐者。而且,每一流脈都湧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詩人與範本。
若以年齡段為劃分單位,90年代的詩歌,可謂是老、中、青三代詩人的藝術集合體。事實上,按照年齡來劃定詩歌群體的做法並不科學。可是,當代詩歌的斷層性與非邏輯的發展,造成了當代詩歌經常要依據年齡來命名的窘況。這一劃分方法,在80年代中末期,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文化環境的轉換以及西方各種詩學理論、詩歌譯本在中國的傳播,不同年齡段詩人藝術觀念的差距越來越小,在創作中還不時出現交叉與合流。因而,老、中、青三代詩人的說法,隻是為了描述的方便,並不代表相互間無法通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