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轉型,深刻地影響了90年代的文化格局,並使之呈現出相對多元、無序的態勢。由於某種意味深長的政治和文化表征,90年代不再僅僅是一個時間性的階段。置身於劇烈的社會、文化調整之中,由於與社會環境、時代氛圍天然的血緣關聯,90年代的文學傳達了更為繁複微妙的時代信息,並體現出不同以往的美學特征與價值取向,呈現出豐富、含混以及多元化的景觀。80年代的文學實踐在新的時代境遇中得以延續,但這種延續又必定在深入與斷裂、延伸與轉折的不斷變換中,體現出更為複雜的麵貌。
90年代的文化格局三分天下,主流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在市場的關聯下存在著微妙的互滲與互動。隨著知識分子價值立場的分化,精英文化板塊內部也逐漸出現了難以彌合的縫隙。相互差異的價值理念導致了文學內部的對抗,這在“人文精神”論爭前後體現得尤為鮮明。
在90年代,大眾文化、通俗流行文化獲得了比80年代末更為適宜的發展環境,以有效的商業化方式參與到轉型期中國文化的構造中來。如果說在80年代,文學的市場化仍然遭遇了相當一致的抵觸,90年代文學的市場化卻形成了一個鮮明的趨勢。80年代王朔的小說,由於對以往政治理想的尖刻調侃和嘲弄,一度具有對傳統意識形態的顛覆和反抗的意義。但在90年代濃鬱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以及對商業性成功毫不掩飾的向往中,其作品很快脫落了叛逆的色彩並把嘲弄的矛頭指向了知識分子價值立場與人文傳統。一部分文化人感受到被市場經濟懸置乃至淘汰,並有強烈的失落感,“王朔現象”引起了這些人的關注。出於生存利益的考慮,一部分作家開始步入市場。另外,出於對80年代理想與憧憬被極度張揚,從而造成“價值與事實之間的遼闊距離”現象的反撥,經由“新寫實小說”的“視點下沉”,原來的知識分子價值係統開始受到懷疑,集體性的觀念由於現實的衝擊和知識分子內部的分化漸漸走向解體。一些作家開始改變敘事策略和價值理念,世俗生活在90年代文學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值得一提的還有,由於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形成了一批物質相對發達的大中型城市,90年代出現了大量以城市生活為內容的小說,普通日常生活和世俗利益在這些小說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