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繪畫:譜係與鑒賞

第二節 人物畫

字體:16+-

人物畫是魏晉南北朝發展最快也最為成熟的畫種。事實上,人物畫在漢代及以前就已存在,譬如漢代常見的“聖賢圖”、“帝王圖”、“列女圖”等。不過前麵已經提到,那時的人物畫主要是為政治教化服務的,畫麵講究“像”或形似、仿真的效果,要求“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故其尚未達到獨立、自覺的狀態。直至三國曹魏時代,隨著佛像畫與人物畫混融發展,一種寄生於寺院造像活動的新型宗教人物畫逐漸進入繪畫藝術的中心。根據文獻記載和幸存繪畫遺跡的佐證,魏晉南北朝時期卓有貢獻的重要畫家都與寺院活動關係密切,例如曹不興、衛協之於神仙、佛像畫,顧愷之之於建業瓦棺寺,戴逵之於無量壽佛木像,張僧繇之於建康一乘寺等。可以說,宗教的勃興對中古人物畫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曹不興,三國時著名的專業士人畫家,孫吳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詳,在黃武年間(222—229年)享有很高的聲譽,善畫,尤其是佛像人物,與皇象善書、嚴武善弈、趙達善數等並稱為吳中“八絕”。所作大佛像有的高達5丈,氣魄恢宏,莊嚴妙相,仰之彌高,令人肅然,被譽為“佛畫之祖”。曾在五十尺長絹上作大人物,心明手快,運筆即成,而人物的頭、臉、手、足、胸腹、肩背等無一毫失誤。後世對他評價甚高,如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謂“觀其風骨,名豈虛哉”,並位列顧愷之之上。可惜畫跡今已不傳,也未留下任何有關的言論和著述。

衛協,曹不興的弟子,亦長於人物和佛像。其師法曹不興,所作道釋人物冠絕當代。白描細如蛛絲,尤工人物點睛,顧愷之自以為不及,並讚其作“偉而有情勢”、“巧密於情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亦評雲:“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和曹不興一樣,他的佛像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變了漢畫的粗獷風格,開始向精工細密的方向發展。作品有《大小列女圖》《高士圖》《伍子胥圖》《張儀象鹿圖》及《楞嚴七佛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