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第三节 文人画

字体:16+-

相对而言,作家画重笔、重形式,追求形神俱似与高古之美,代表者如上述荆浩、关仝的北派山水;文人画则重墨、重表现,追求写意传神与野逸之美,其在五代的典型代表即是董源、巨然的南派山水画以及徐熙旷达不羁的花鸟画。

董源(?—962),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南昌进贤县)人,一般被视作以秀美著称的南派山水画的开山祖师。其山水画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隐晦,峰峦出没,充满了“平淡天真”的生气。五代《画鉴》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在水墨山水和着色山水中,又以水墨山水成就最大,对后世影响巨大。今见董源的传世名迹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溪岸图》等。

《溪岸图》的画法近于北方画派但又有所不同,它不突出线条,笔墨兼用的同时更注重用墨,因此墨的形迹温润而泽,几不显刻露峭拔。所画丛树随水波、云雾而带风势,点苔殊少,然树干又较细长、挺劲,于圆润中显静穆,技法自成一格。宋人曾指出董源艺术渊源时说“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溪岸图》大致代表了“类王维之一体”,可能属于画家早期的作品。

代表作《潇湘图》(图5-7)以花青运水墨,山石轮廓圆滑,不作奇峰峭壁而是敷之以长山复岭,技法上用柔性的披麻皴和润湿的苔点来表现山石的凹凸。坡底平沙浅渚,远树茂林,一派平阔幽深、苍茫浑厚的江南气息。因为山川云树多作雨点皴,故其“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呈现出鲜明的淡墨轻岚、温雅柔润的南派风格。

图5-7 董源《潇湘图》

董源所创造的这种南派水墨山水的新格法,当时即得到了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有“董巨”并称。

巨然,五代南唐、北宋初期画家、僧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其师承董源,专画江南山水,善以长披麻皴画山石,山顶置矾头,山间绕奔流,树木多屈伸,并以破笔焦墨点苔,水边又缀以风蒲,笔墨秀润,风格较之董源更趋粗放、奇绝。同董合为江南山水画派祖师,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层岩丛树图》《溪山图》《山居图》等。

图5-8 巨然《层岩丛树图》

《秋山问道图》画重重叠叠的山峦,下置清澈润泽之溪水,蜿蜒曲折的小径延伸入山中,山坳处又设茅舍数间,屋内有两人对坐,情趣盎然。与荆浩的北方山水相比,其势柔婉,不似北方山水的坚凝、雄壮。而与董源山水比较,虽同具润湿之气却又不作云雾迷蒙之景,自成明润、爽气、奇绝之一格。在画法上,此作画山用泼墨长披麻皴,粗密有序,层层深厚;山头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落墨灵动;山头折塔转换处叠以矾头(卵石),不施皴,多空白,辅以水墨烘晕,整幅画饱富巨然特色。

或许是受五代末、北宋初北方山水画多立轴的影响,巨然的作品多喜作竖式构图,《秋山问道图》如斯,《层岩丛树图》(图5-8)亦如斯。较之《秋山问道图》,《层岩丛树图》轴更体现出巨然山水画“烟岚气象”的基本特点。作品中,山峦起于左下角,呈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上延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松柏之间,又特别点缀以卵石,玲珑剔透,清晰润泽,仿佛刚被水冲刷过一般,这形成了巨然山水画的另一重要特色。整体观之,该作品取景讲究虚实相生,运笔勾皴兼备,笔墨秀润,意境幽远,可谓深得中国山水画之艺术精神。难怪乎明代董其昌上题“僧巨然真迹神品”,下又跋云:“观此画始知吴仲圭师承有出蓝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也。”

而在五代花鸟画方面,与前述宫廷画“黄家富贵”的黄筌相比,徐熙的文人花鸟画同样体现出“徐黄体异”的野逸之美。

徐熙,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布衣画家,出身江南望族,后毕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擅画禽鱼、蔬果、野竹、虫草等平民生活中所常见的事物,画法上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独创“落墨”之法,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并为五代两大流派。与在朝的黄筌相比,徐熙的花鸟画在题材上“多准确江湖所有”,譬如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茎苗等,充满田园生活的野趣;画法上异乎黄筌细笔勾勒、填彩晕染的方法,而是独创以先粗笔浓墨草草写花卉的枝叶萼蕊,尔后略施杂彩、色不碍墨的落墨法。正所谓环境、地位不同,故志趣、风格各异。后米芾对其推崇备至,曾不无感慨云:“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画史》)清人恽寿平也说:“徐熙画牡丹,止于笔墨随意点定,略施丹粉,而神趣自足,亦犹写山水取意到。”(《南田论画》)可惜,徐熙的真迹今已难觅,据说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雪竹图》反映了徐熙的画法风格。

图5-9 徐熙《雪竹图》

《雪竹图》(图5-9)描绘的是江南雪后严寒中的竹石枯木。作品中,竹干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则略施以青绿点拂,竹叶粗细笔兼用、墨色浓淡不同,而其顶梢藏于画外,萧然有拂云之气。全图烘晕、皴擦吻合于“徐体”“落墨为格,杂彩副之”的落墨技法,既工整精致又方法多变,形成了一种以水墨为主兼用色彩的新体貌,同时也传达出文人花鸟画写意传神的“野逸”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