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繪畫:譜係與鑒賞

第二節 作家畫

字體:16+-

相較於宮廷院體畫,五代的作家畫創作同樣別有生氣,代表者如王齊翰、貫休的人物畫,以及聲名顯赫的荊浩、關仝的山水畫。

王齊翰,生卒年不詳,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唐後主時為翰林待詔。擅畫人物、山水和道釋,尤工人物,畫以筆法入細者勝,無一點朝市風塵之氣。南京大學曆史係所藏《勘書圖》是其傳世的唯一作品。

《勘書圖》(圖5-4)描刻文士勘書之暇挑耳自娛的情景。畫中人物白衣長髯,袒胸露足,一手扶椅,一手挑耳,微閉左眼,複蹺腳趾,神態閑適而愜意。衣紋圓勁中略帶起伏轉挫,賦色細潤清麗。人物身前為一畫幾,陳列筆硯簡編等物件。旁邊的黑衣侍童布置亦很得體,用筆簡潔、流暢。人物背後置有三幅襯景屏風,頗具立體感,上繪青綠山水。山水用沒骨法來表現,幾乎沒有勾皴的痕跡。屏風前設一四腳長案,上置古籍卷冊等物。該作品無款,左上留有宋徽宗所題“王齊翰妙筆”字樣。

圖5-4 王齊翰《勘書圖》

貫休(832—912),又號“禪月大師”,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擅詩、書、畫,畫師承閻立本而自成一家,運筆、用墨、敷彩皆信手揮灑,風格奇譎、高古而不媚眾。代表作為《十六羅漢圖》。

《十六羅漢圖》描繪釋迦牟尼十六弟子常住人間、普度眾生的事跡。與一般的羅漢像或坐或倚、乘蛟騎鯨、降魔說法不同,貫休所畫羅漢如諾巨羅、那伽犀那等,其均不以蛟龍、鬼神之類為襯托,而是集中表現各尊者的超凡入聖,甚至呈現為半神半魔的狀貌,其“古野之貌,不類世間所傳”。例如諾巨羅像,鷹目高鼻,雙手合十,人物的頭、手之骨骼造型誇張變形,衣紋排疊,間以墨色染出凹凸,極具立體感。畫家本人謂此奇譎模樣係“休自夢中所睹爾”,而《宣和畫譜》則明確指出“疑其托是以神之,殆立意絕俗耳”,充分表彰了畫家豐富的想象力和不落俗套的創作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