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宫廷院体画,五代的作家画创作同样别有生气,代表者如王齐翰、贯休的人物画,以及声名显赫的荆浩、关仝的山水画。
王齐翰,生卒年不详,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后主时为翰林待诏。擅画人物、山水和道释,尤工人物,画以笔法入细者胜,无一点朝市风尘之气。南京大学历史系所藏《勘书图》是其传世的唯一作品。
《勘书图》(图5-4)描刻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的情景。画中人物白衣长髯,袒胸露足,一手扶椅,一手挑耳,微闭左眼,复跷脚趾,神态闲适而惬意。衣纹圆劲中略带起伏转挫,赋色细润清丽。人物身前为一画几,陈列笔砚简编等物件。旁边的黑衣侍童布置亦很得体,用笔简洁、流畅。人物背后置有三幅衬景屏风,颇具立体感,上绘青绿山水。山水用没骨法来表现,几乎没有勾皴的痕迹。屏风前设一四脚长案,上置古籍卷册等物。该作品无款,左上留有宋徽宗所题“王齐翰妙笔”字样。
图5-4 王齐翰《勘书图》
贯休(832—912),又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擅诗、书、画,画师承阎立本而自成一家,运笔、用墨、敷彩皆信手挥洒,风格奇谲、高古而不媚众。代表作为《十六罗汉图》。
《十六罗汉图》描绘释迦牟尼十六弟子常住人间、普度众生的事迹。与一般的罗汉像或坐或倚、乘蛟骑鲸、降魔说法不同,贯休所画罗汉如诺巨罗、那伽犀那等,其均不以蛟龙、鬼神之类为衬托,而是集中表现各尊者的超凡入圣,甚至呈现为半神半魔的状貌,其“古野之貌,不类世间所传”。例如诺巨罗像,鹰目高鼻,双手合十,人物的头、手之骨骼造型夸张变形,衣纹排叠,间以墨色染出凹凸,极具立体感。画家本人谓此奇谲模样系“休自梦中所睹尔”,而《宣和画谱》则明确指出“疑其托是以神之,殆立意绝俗耳”,充分表彰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落俗套的创作个性。
图5-5 荆浩《匡庐图》
山水画方面。五代作家山水画直接承继了唐末的余绪,开创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全景式的北方水墨山水画派。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河南济源)人,生于唐朝末年,主要生活在五代后梁时期,大约卒于五代后唐年间。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被后世尊为笔墨并重之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主要是《匡庐图》,另有著名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传世。
《匡庐图》(图5-5)卷画庐山一带景色,巍峨的山峰脚下是幽静的居所。画面呈全景式构图,“高远”、“平远”、“深远”兼备,结构严整,气势宏阔;笔墨上也是皴、染结合,皴法用小披麻皴,墨染浓淡错落,层次井然。与唐代山水相比,技法运用更加全面、立体,意境尤为绵长。
结合画家的创作实践及其在《笔法记》中的理论升华,荆浩的山水画艺术个性可概括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首创笔墨并重、水晕墨章之技法。在《笔法记》中,荆浩明确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相对于吴道子只有线条笔力而无墨色变化,以及项容只有墨的变化而无用笔之美,荆浩主张将这两家之长结合起来,突出强调用笔的变化、动感和用墨的韵味、天趣,从而达到“人以为天成”的效果。我们知道,六朝以来,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勾线填彩。及至盛、中唐以降开始出现水墨山水画,开创者如张璪、王维、王默等人,然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到了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尤其经荆浩进一步发展、上升为经验性的“有笔有墨”,并对水分运用也更加讲究。由是,用笔与水墨相结合,自然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这在绘画审美观上无疑是一种拓展,而在技法上也有助于消除那种生硬、刻板的笔迹。二、奠定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创作的新局面。众所周知,荆浩之前的山水画,鲜见雄浑壮阔的大山大水以及全景式的画面布局。基于隐居太行山中所诱发的审美眼光的“壮美的转向”,画家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这直接带来了画面上“开图千里”的新格局。画中山峦、水流各有其名,各有不同的部位与状貌,例如峰、峦、岭、岫、崖、岩、谷、峪、溪、涧等,各自都吻合于自然山水的规律。进言之,画家在将各种物象及其关系分别作出上下、远近、虚实、宾主等的全方位审视后,继而把气势雄浑的主峰安排于画幅的主要部位,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以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些许人物的活动。这种谋思缜密、开幅宏阔的全景式构图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的突破。
荆浩山水画的笔墨两得和开图千里,自此奠定了中国北方山水一系的基本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的全盛期,直接对北宋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仝(约907—960),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主要活动于后梁至北宋初。工画山水,早年师荆浩,刻意力学,晚年有“出蓝”之誉。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能使观者悠然如临其境。所描多关陕一带山水,笔简意壮,较荆浩景物更为概括洗练,景少意长,时称“关家山水”,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山水“四大家”,形成了同李成、范宽齐名的当时代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等。
图5-6 关仝《关山行旅图》
《关山行旅图》(图5-6)画雄奇、高耸之峰峦,具有典型的北方山水画特征。布景上兼备“高远”、“平远”二法,上景置肥硕、峻厚之巨峰,中景画深谷云林而间藏楼观,近景写板桥茅店、商旅往来,杂以寒林鸡犬,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落墨则渍染跌宕,起伏生动,较之《匡庐图》更有墨韵。
《山溪待渡图》轴,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正可谓“坐突危峰,下瞰穷谷”,气象壮伟而荒寒,极具时代感。全画风格朴素,以水墨淡色画峦岭、坂垅、冈埠,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沿途景物形象鲜明,简括动人,同时又显得颇有关氏特点。这种以山川之雄壮衬托人物的和平生息,正是北宋以前画坛主流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