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方面,这一时期亦有较大的突破与发展,代表者如梁楷的泼墨人物,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以及文同、苏轼、扬无咎、赵孟坚、郑思肖的文人花鸟等。
图6-14 梁楷《泼墨仙人图》
梁楷,生卒年不详,世号“梁疯子”,曾于南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尽管受皇帝厚爱、赐以金带,但仍不喜受制于画院规矩,挂带而去。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尤以简括、粗放而充满禅意的“减笔人物画”为胜。今传其主要作品有《泼墨仙人图》《六祖斫竹图》《八高僧故事图》《李白行吟图》等。
《泼墨仙人图》(图6-14)是梁楷“减笔”风格的代表作。作品以酣畅的泼墨画法表现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仅作了了几笔,却能勾绘出人物狂放洒脱的行迹和飘逸的气质。画面人物的五官纠结于一堆,宽袍大袖,腆着大肚子,幽默滑稽;头部和左肩的部分以湿笔渲染,可以清楚地看出运笔的轻重与速度;腰带只用了四笔,但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的飞动感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画意在抓“神”而不在意太多细节,画法不拘形似,自由潇洒,开创了“泼墨”和“写意”人物画的新境界。
图6-15 梁楷《六祖斫竹图》
“泼墨仙人”身上多少有“酒鬼”、“梁疯子”自己的影子。事实上,梁楷也是个不拘法度、放浪形骸,喜欢与僧人交往的禅意画家。如其《六祖斫竹图》(图6-15)表现的是禅佛教六祖惠能伐竹的情景。图中六祖在一株古树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正专注地在砍伐枯竹,其意似在说“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作品用笔同样简练,笔墨极为粗率,可谓是笔笔见形,欲物即物,游戏点染,起落粗细、缓急轻重皆出入于无间。在此意义上,读梁楷画不仅是一种笔墨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而且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
概言之,作为受儒、道、释三教思想影响的一代大家,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既丰富了中国画的新技法,更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发展潮流。
两宋山水画继五代之后发展更为成熟,名家辈出。近就北宋文人山水而言,前期有李成、范宽堪为一代大家,中期有郭熙独步天下,后期又崛起了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家云山”。
李成(919—967),字咸熙,五代、北宋画家。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喜作寒林涧石,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之为“卷云皴”。米芾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今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等传世。
《读碑窠石图》(图6-16)是他与人物画家王晓合作而成,表现冬日的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人骑为王晓所作。景物部分仅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则一片凄凉,给人无尽的联想。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错综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零、独立,荆棘枯残败落,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的气氛。最突出的“寒林”形象变化多姿,用笔尖利,符合李成一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
图6-16 李成《读碑窠石图》
范宽,本名中正,字中立、仲立,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北宋前期,善画山水,与李成齐名。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继而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以及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形于笔端,终成一代大师。其创作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并且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代表作如《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等。
图6-17 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图6-17)描绘关中一带的景色。画面章法突兀,巍峨的巨山矗立于画面的正中,尽占去三分之一的画面;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下部树林葱郁,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则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能听到水声和驴蹄声。全画构图严谨,山石用标志性的雨点皴和积墨法,明显可见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作品显现出北方全景式山水的磅礴气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南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北宋中期重要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工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皴”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以及山水构图的“三远法”等。其子郭思按其思想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是中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著,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传世作品有《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奇石寒林图》等。
《早春图》(图6-18)是郭熙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描绘的是早春将至时的山中景象,季节交替的微妙变化传达出春天来临前的喜悦之情。画幅采用高远、平远、深远“三远”相结合的全景式构图,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突出表现初春时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中景则衔接以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主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绵延,令人觉得既深且远。画法上用草书笔法画树,线条凝重,树身挺劲,树枝弯曲而状如鹰爪;山石则用圆笔,侧峰作“乱云皴”;墨法上浓、淡、焦、宿互用。整个画面运笔厚而不滞,用墨鲜而不浮,令观者似觉“淡冶而如笑”的春山就在眼前。《格古要论》中谓郭熙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高度概括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于此幅中也尤可得见。
图6-18 郭熙《早春图》
北宋后期,米芾、米友仁父子在文人画派的山水画方面又有新的创造。米芾(1051—1107),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大。擅水墨山水,既借鉴董源的画法,又根据自己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来表现烟雨掩映下的峰山和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其子米友仁(1074—1153),世称“小米”,继承家学,亦善“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米氏父子这种以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画风天真淡雅的山水画,一般被人称为“米氏云山”或“米点山水”,开创了一代文人山水画的新风尚。米芾的山水真迹今已不传,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春山瑞松图》(图6-19)据说反映了他的特点。米友仁存世的作品则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小景图》等。
图6-19 米芾《春山瑞松图》
《春山瑞松图》描绘的是“米家山水”典型的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家在此突破了过去运用线条表现山峦、云水、树木的传统方法,而是结合江南的自然景色,创用横点为主,信笔点染。笔法清秀,墨色淡雅,天真烂漫而不取工细。
《潇湘奇观图》(图6-20)用淋漓水墨画江上云山、迷雾变幻的奇境。其中景物如山峰、江水、树木都并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作品要追求的是苍茫烟雨中大自然的格外韵致。只见图开卷便是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着云气的游动变化,山形逐渐显露并重叠起伏地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中段则主峰耸起,绵延起伏,其间林木疏密,山水清晰,似乎显露了真实。但末段一转,山色又隐入淡远间,处处体现造化的生机。画法上,作者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勾法,给人一种树为“无根树”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方式。
图6-20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
《云山小景图》(图6-21)画云山烟树,山头有钩皴、带染,无点,这与《潇湘奇观图》稍有不同。全图墨钩细云,峭拔的山形以淡墨点染为主,辅以中墨和浓墨略加几笔,体现出鲜明的层次变化。画面同样是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山石、树木虽皆用水墨点成,但因用墨淋漓湿润,笔迹甚至是模糊一片,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真可谓将自然景物的意趣与笔墨效果结合到了某种化境。
图6-21 米友仁《云山小景图》
两宋一朝,尤其是北宋的中后期,文人花鸟画兴起。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喜作墨梅、墨兰、墨竹一类,一反过去摹拟客观事物的画法,开始注重主观意趣的表达,注意对笔墨书法因素的汲取。代表画家如文同、苏轼、赵孟坚、郑思肖等。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善于画竹,古代成语“胸有成竹”即出自文同。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尝深入竹乡细致地观察、体会,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创作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下笔迅速,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的远近与向背。米芾称赞他画竹叶“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文同)始也”。后世亦誉其“墨竹大师”,所开创的墨竹一派成为古代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世作品有《墨竹图》。
《墨竹图》(图6-22)绘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劲挺。画家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叶飘洒飞舞。画法上发挥毛笔的特性,用笔撇出竹叶,以浓淡墨区分竹叶的正反,与米芾所记“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相吻合,且竹叶的大小、转侧都表现得很生动。此外,对竹竿和叶梢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气的感受。此图重在写生,以浓淡突出竹叶的先后秩序的不同。这与后世郑板桥的写意之竹大有不同。
图6-22 文同《墨竹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名贯古今的全才型艺术家。在绘画方面喜作墨竹,师文同,但比表兄要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又善画枯木怪石,看重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有寄托和天工、清新的自然美,反对形似及程式的束缚,并且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两种。
《古木怪石图》(图6-23)可谓北宋文人“墨戏”的代表作。图左画一怪石,石身上满勾以圆形弧线,可视为石之纹理观之,但结构却不甚明了;右边是石旁穿出的一株古木,枝头枯杈,极似一组左右分叉的鹿角,但是也有奇处,即其虬曲之树身到了上方,竟然转了一个圆圈。米芾评价此作时云“怪怪奇奇无端”。不过结合苏轼自己的论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倒又不足意外。注重神似与寄托,使得此图似刻意表现树干经压向下而又转弯向上的寓意。苏轼一生屡遭挫折和打击,思想中兼有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特质,表现于画作,自然别有一种超拔的“意气”。笔墨上,画中无论怪石的纹理还是古木的枝干,皆以功力深厚的中锋运笔,线条弧曲劲挺,十分优美。而选择古木、怪石为题材,在当时并不多见,其意似在弘扬“士人画”“萧疏简远”、“古雅淡泊”的审美境界。影响所及,进入元代,枯木竹石也如墨竹画般地成为文人热衷的画题。
图6-23 苏轼《古木怪石图》
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清江(今属江西南昌)人,南宋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书、画兼长的全能型艺术家。善画“墨梅”,风格以清逸见长,不沾尘俗,时有“得补之一幅梅,价不下百千匹”之说。其墨梅艺术为后世花鸟画家赵孟坚、王冕、徐禹功以及其从子季衡,外甥汤正仲、汤叔用等人所效仿,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并且,他并不是一个专攻花鸟的画家。据宋人邓椿《画继》记载,其主要成就在水墨人物画,曾师法北宋大画家李公麟,下过一番功夫,梅竹松石不过是他的文人游戏笔墨。大抵是因为其所画梅花极富“傲骨凌霜”的品格,故后人以“墨梅”作为他绘画艺术的标征。
图6-24 扬无咎《四梅图》(之一)
扬无咎最著名的传世花鸟作品是《四梅图》(又名《四清图》,见图6-24)。作品成于画家六十九岁之时,画分相对独立而又相得益彰的四段,共画梅花四枝,“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未开”者,于疏枝斜干上突出描绘花苞的聚五攒三,以少胜多;“欲开”者,又于枝干上布些整朵的梅花,花瓣清晰可数而不露花蕊,以求含蕴;画“盛开”,极写梅花雨浴脂浓、烟笼玉暖之致;画“将残”,则绘梅花堕溷飘零、偃蹇自嗟之状。四段梅花图,可谓将梅花的盛衰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具有叙事性,而且还极富情思与写意性。画法上,花用线勾,不设色;枝干不用双勾,而是以运墨中自然的枯湿变化表现老干、新枝的差异。构图上,四幅图都以疏朗自然取胜,瘦枝冷蕊,清气逼人,写出了梅花的真魂;而每幅枝干的穿插取势不同,枝梢的趋向也不同,显示出画家娴熟的艺术技巧和高妙的构图能力。此外,《四梅图》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集中展现了艺术家的诗、书、画“三绝”。画幅上四首寄调《柳梢青》的词作,既表达了画家对梅花品格的感受,又扣紧画意;画家还以他广受称道的清劲小楷,录下自谱的四首梅花词,末尾另题上一段作画缘起的自述。——这种在画作上留下大段题画文字的做法,在宋代以前的绘画中是十分罕见的,无疑是一种章法和观念上的创新。
赵孟坚(1199—1264),字子固,号彝斋,系南宋末年身兼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擅水墨白描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和墨兰(用墨写兰),所画取法扬无咎,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墨兰图》《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墨兰图》(图6-25)极尽写意之能事,首创笔意绵长、劲利舒卷的“墨兰”之画风。画上春兰两株,丛生草地,鲜花盛开,如蝶起舞,给人以清新的快感。笔墨简洁、俊爽,花叶以淡墨一笔点画而气脉不断,别有清绝之趣,开后世文人墨兰法门。自此以降,元如赵孟頫的兰蕙图,明如文徵明的兰竹画等,皆以赵氏画法为宗,画兰之风日趋浓盛。
图6-25 赵孟坚《墨兰图》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亦自称“菊山后人”、“三外野人”等。他也是一位宋末的兰画画家,与赵孟坚一起,被时人尊为画兰的两大宗师。其名字中“肖”系改字,谐“赵”音,“思肖”鲜明表露出个人怀念赵宋的意思。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之精神,不愿臣服于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这种志趣在他的绘画创作中自然要体现出来。工画兰,疏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绝不轻易予人,故其存世的兰画极少,今仅见《墨兰图》一幅。该画借兰抒怀,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是为“露根兰”,寄寓了作者隐居吴下的无土亡国之痛。长卷中更是题有“纯是君子,绝无小人”之句,明确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