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绘画:谱系与鉴赏

第二节 作家画

字体:16+-

两宋的作家画方面,突出者是以武宗元、李公麟、苏汉臣、李嵩、法常为代表的人物画。

武宗元(?—1050),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县)人,北宋著名的宗教人物画家。擅画佛道、鬼神,师法吴道子,行笔如流水,神采活动,大抵如写草书,笔术精绝。曾在开封、洛阳、许昌等地画了大量的寺观壁画,如洛阳上清宫的三十六天帝像、许昌龙兴寺的帝释梵王像等,引时人叹为观止。现存传为他的作品有《朝元仙仗图》(图6-11),系某道观壁画的粉本,描绘道教众仙前往朝谒原始天尊的场面。画面共计八十八仙,男仙端庄肃穆,女仙轻盈艳丽,个个丰富生动,神态毕现。画法上运用铁线描,行笔劲挺流利,深得“吴带当风”的遗韵。

图6-11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安徽舒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一生作画无数,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走兽、花鸟等无所不精,既有真实感,又有文人意趣。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准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画马则过韩幹。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而自成一家,尤其是“白描”造诣为当世第一,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传世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图》等。

《五马图》(图6-12)长卷分为五段,每段画一匹大马,分别名凤马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各由一人牵引,马的神态丰富,或静立,或徐行,骨肉饱满,神完气足,牵马人的民族特色也同样真实传神。全画用白描法,线条简括流畅,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同表现对象之间取得了内容和形式的谐和。墨笔线条简练,以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同特征以及人物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气韵生动。此作标志着单线勾勒的白描法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巨大成就。

图6-12 李公麟《五马图》(之一)

《临韦偃牧放图》(图6-13)系画家奉旨临摹唐画马名家韦偃的《牧放图》所作。画幅为长卷形式,从右向左展开,所写马匹1200余匹,奚官、牧马人十余人,画面布局颇具气势,既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格局和文意,又显示出李公麟高超的创作能力与绘画技艺。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广阔的平原间,只见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匹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异常。画面中段以后,马群逐渐散开成组各自活动,有的低头觅食,有的追赶嬉闹,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滚,还有几匹马走向远处的小河饮水。众多的马匹姿态各异,生动自然。放马的牧人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穿戴整齐,有的则敞胸露怀赤足,人物衣着面相似为契丹族,且还有等级上的差别。整个画面的构图前半部拥塞、紧张,后半部疏散、松弛,富于节奏感。画法方面,马匹和人物均用墨线勾勒,线条挺拔有力,色泽较浓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强了画面的气氛。构图和笔墨的变化,使整个作品主次分明、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重复和混乱。无疑,如此庞大的构图和精细入微的刻画,若没有长时间的经营和缜密的运思,即使是临摹也是难以设想的。

图6-13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苏汉臣,生卒年不详,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又复职,隆兴初画佛像称旨,任承信郎。擅画佛道、仕女,尤精儿童。师法刘宗古、张萱、周昉、杜霄、周文矩等,所画儿童形象天真活泼,笔法简洁劲利,色彩明丽典雅。有《秋庭婴戏图》《婴戏图》《百子戏春图》等传世。今传《秋庭婴戏图》,画大小两个官家儿童在玩弄红叶,布景有奇石、芙蓉花、秋菊以及十分考究的圆凳,画面充满了童趣和风俗味。《南宋画院录》卷二记:“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亦以其专心为之也。……婉媚清丽,尤可赏玩,宜其称隆于绍隆间也。”由于绘画技巧手段的客观制约,画面婴孩的造型仍然有沿袭前代的痕迹,如面相比例似成人的缩小版,但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画家相比,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另一位儿童画、风俗画家李嵩(1166—1243),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好绘画,后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为南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为“三朝老画师”。工人物、道释,尤擅白描淡色之风俗画,传世代表作如《货郎图》《骷髅幻戏图》等。《货郎图》画一挑担货郎在乡村被孩童围住的情景,《骷髅幻戏图》描写一大骷髅提线操作小骷髅正引诱好奇的孩童。作品用线严谨而富于变化,设色古朴,有作家画的笔趣与韵味。因为出身草根,深知下层社会的甜酸甘苦,故其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法常,号牧溪,既是位佛教阐扬者,又是位天才画家。其生卒年不详,大概活跃于13世纪60至80年代。擅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所画观音、罗汉等,造型严谨,形象准确,墨法蕴藉,形简神完,幽淡含蓄而回味无穷。他继承发扬了石恪、梁楷之水墨简笔法,所画皆“随意点染,意思简当,不费妆缀”,开后世文士、禅僧“墨戏”之先河,对沈周、徐渭、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人均有影响,甚至对日本水墨画之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传世作品有《观音、猿、鹤》三联幅及《龙、虎》对幅等“禅画”,现均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国内目前鲜见其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