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画的历史,自洪武、永乐年间已开其端,宣德、成化、弘治几朝是其兴盛期,至嘉靖、万历以后因王朝政治腐败,画院派亦随之衰微。整个明代的宫廷画,山水可以戴进、吴伟为代表,其以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传统为法,画风精工细密也不乏挺健豪放;花鸟以边景昭、孙隆、吕纪、林良等为典范,其承继的是两宋院体画的工笔重彩和富丽浓艳之风;人物则以商喜、倪端为标杆,形象逼肖且法度严谨。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宣德间被推荐进入宫廷画院,官直仁殿待诏,为谢环、李在、倪端、石锐等人妒忌遭排挤,后流落故里,在杭州以卖画为生,终至穷途落魄而死。他画技全面,山水、人物、花鸟皆擅长,是明朝“浙派”绘画的创始人。其山水画宗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画法主要承袭宋院体画。有工笔也有粗笔,注重选题,构图精密,水墨苍劲,特别是发展了马远、夏圭传统,善用水墨浓淡的巧妙变化,呈现“铺叙远近,宏深雅淡”的品格,既有南宋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画意。人物画师法吴道子、李龙眠的唐宋传统,兼长工笔和写意,能变通运笔,创蚕头鼠尾描,行笔顿挫有力,笔法豪放。其主要题材有神仙道释、佛像、历史故事、名人隐士、樵夫渔父等,所画人物工笔面部和衣纹,常用铁线描和兰叶描,线条劲练,人物飘逸。其花鸟画工笔设色、水墨写意、没骨兼长,都极为精致。所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别具格调。
图8-1 戴进《春山积翠图》
代表画作《春山积翠图》(图8-1)作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是戴进晚年的作品。此图构图、用笔与李唐、马远等南宋院体水墨画派风格一脉相承。整幅作品远景用淡墨稍显山形,中景山岩用淡墨勾画轮廓,再以浓墨点出树林,近景以重墨描绘浓郁的松冠,远、中、近三种景物层次自然推出,气势恢宏,极具立体感。近景中画有松下一高士曳杖缓行,一书童抱琴侍随,一前一后走在寂静小道上。其后的中景和远景的两座山峦相互交叉,左右相切,其间茅舍隐约依稀,含蓄有致,与前景中人物相呼应。此图云气采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隐藏笔痕又弥漫流动,烟霭好似从画布上油然而生,整个画面空间具有层次感,可见画家的独具匠心。此图既为大幅,且布置精密,刻画精致,体现院体画重具象,重外美,装饰造境的特点。
吴伟(1459—1508),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明代宫廷画家。善画山水人物,画人物师法吴道子,白描尤佳。其山水画取法南宋画院体格,追随戴进,但笔法比戴进更为豪放,在明代中叶的山水画中开创了“江夏派”。传其画法的有蒋嵩、张路、宋臣、蒋贵、宋澄春、王仪等人。吴伟的画技早年工细,中年后苍劲豪放。作品流传较广,代表作有《江山渔乐图》《江山万里图》《溪山渔艇图》《仙踪侣鹤图》等。《江山渔乐图》是巨幅纵轴画卷,描绘江南重峦叠嶂,江水蜿蜒其中,近处江边坡石高树,渔舟往来靠岸,渔夫们或舟尾垂钓,或在舟上生起炊烟,或并舟欢聊,水天一色,人在画中。此图画法从南宋院体马远、夏圭一路变化而来,山石作小斧劈皴,连皴带染,笔墨奔放。人物、树石用粗壮劲健的线条精细勾画,笔锋迅疾纵逸。用墨远淡近浓,水淡石浓,且纵横挥洒,使江南山水有磅礴之气。
图8-2 边景昭《三友百禽图》
边景昭,生卒年不详,字文进,福建延平府沙县(今福建沙县)人,永乐年间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仍供奉内廷,后为翰林待诏,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画。边景昭以画花鸟著称,学习五代宫廷花鸟画画家黄筌、赵昌、崔白、徐熙的技法,继承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其作品工整清丽,笔法细腻,赋色浓艳,高雅富贵。有“花之妖笑,鸟之飞鸣,叶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笔墨无不合宜”之说。传世作品有《三友百禽图》《双鹤图》《春禽花木图》。代表作《三友百禽图》(图8-2)轴作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画面上松、竹、梅“岁寒三友”并置,寓意君子之德;百鸟聚集,隐喻百官朝拜天子,顺承天意、象征天下祥和昌盛,吉祥福瑞。画家对花鸟体察细微,以形写形,同时,禽鸟也活泼有趣,或跃起,或鼓噪,或饮啄,或顾盼,百态尽显,喧嚣热闹。画法上,花卉翎毛以北宋院体为本,线条细如蚕丝,勾画精雕细琢;山石则源自南宋马、夏,勾线粗劲方折,皴法用侧锋斧劈,粗细对照,刚柔相济;设色水墨和五彩颜料并用,松石用墨渲染,花鸟涂色艳丽,整幅画卷虽构图繁复,但繁而不乱,寓意吉祥,充满装饰性。其他作品如《百喜图轴》《雪梅双鹤图》都以禽鸟象征君臣五伦,福禄寿喜,吉庆祥和,是明代典型的院体画。
图8-3 林良《山茶白羽图》
孙隆,生卒年不详,字廷振,号都痴,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开国忠愍侯孙兴祖之孙,宣德间入宫绘画,为翰林待诏。工花、鸟、虫、鱼,得徐熙、赵昌“没骨图法”,所绘禽、鱼、草、虫不先勾勒定形而直接以色彩点染物象,此画技可谓另开蹊径,自成一家,丰富了花鸟画传统技法,对后世泼彩写意影响深远。传世作品有《芙蓉游鹅图》《雪禽梅竹图》《花鸟草虫图》《牡丹图》等。其中《芙蓉游鹅图》描画一狮头大鹅,侧身临溪,昂首立于芙蓉花石之下,引吭高歌,形态生动,栩栩如生。芙蓉枝叶斜向上伸,芙蓉花迎风吸露,姿态摇曳。右边一巨石突出,稍显突兀。此画没骨无线,大鹅用勾染法,芙蓉花用点染法,怪石用水墨渲染,枯润浓淡,掩映相称,质朴又清丽。画家将摹形与写意,没骨与勾勒,工整与粗放统一在一起,将勾、染、点有机地一起运用在一幅画中,既潇洒放逸,又秀丽典雅,寄新意于法度之中,得妙理于豪放之外,风格独异。
林良(约1416—1480),字以善,南海(今广州)人,因善画被推荐入宫,授工部营缮所丞,后任锦衣卫指挥、镇抚,值仁智殿。林良善画花鸟,尤善画禽鸟翎毛,着色简淡,备见精巧。他的花鸟画分为工笔花鸟画和水墨花鸟画两种。其工笔花鸟画,学习黄筌、边景昭,工细精巧,然荣枯之态,飞动之势,自成一家。其水墨禽鸟、树石,继承南宋院体画派,草书运笔,笔法放纵简洁,线条遒劲飞动,墨色灵活。林良既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作家,也是明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传世作品有《灌木集禽图》《山茶白羽图》《双鹰图》《秋林聚禽图》等。林良的花鸟画多取材雄健壮阔或寓意富贵喜庆的禽鸟,如苍鹰、芦雁、鹤、鹭、孔雀、锦鸡、喜鹊等,配以苍松古树、芦荻、灌丛等野生草木,气势雄阔,充满野逸之趣。代表作《山茶白羽图》(图8-3),图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是一只昂首挺立于怪石边沿的鸟雀,它有着红色的凤嘴和凤爪,背上是一袭如雪的长翎,腹部则是乌黑油亮的短羽,红、黑、白三色对比分明,犹有富贵之态。作为陪衬其背后是盛开的白色山茶花,更添富丽堂皇之气。画法上,鸟雀、花枝用细线将其毫毛一一勾勒,怪石、树干则连皴带染,显得质地坚硬。既讲究设色明丽,又有水墨浓淡的变化,既有北宋院体画的神韵,又有南宋水墨画的写意,体现出明代中期院体画的特色。
另一幅代表作《灌木集禽图》描绘鸟禽在雪天嬉戏、觅食、寻宿的场面。整个画面用淡墨晕染,中间留白的地方用来表现雪花。从远处看去,树枝上仿佛被覆薄薄的积雪,九只慈乌栖息于落满雪花的老树枯条之上,它们或相互簇拥,或窃窃私语,就像一家人一样和谐自在。群鸟振翅奋飞、欢呼跳跃,就连树枝和水草也随之摇曳。整幅画面看似随意挥写,但鸟的自然形态却依然被把握得准确到位。作为一个宫廷画师来说,不讲求工致是不允许的,明代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创作,依然沿袭南宋院体的风格,画家们通过细致的观察,追求物象的形似,精力也几乎投入到对鸟的翎毛花纹的准确勾描上。工笔加写意,笔墨在放纵中,还时时把握着院体花鸟中形似和法度的痕迹,简略概括的笔墨造型,加上情趣化的渲染,构成了林良写意花鸟画的基本风貌。
吕纪(1477—?),字廷振,号乐愚,鄞(今浙江宁波)人,被召入宫绘画,授锦衣卫指挥。擅花鸟、人物、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其花鸟初师边景昭,又学林良,并广泛师法唐宋诸家,所作有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两种画法,前者描绘精工,色彩富丽,法度谨严;后者粗笔挥洒,随意点染,简练奔放,富有气势和动感。他主要是以工整精丽的院体传统作画,造型准确,设色鲜艳。其花鸟画呈现两种风貌:一种工笔重彩,精工富丽,多绘凤鹤、孔雀、鸳鸯之类,辅以树木坡石、滩渚流泉背景,既具法度,又富生气。另一类为水墨写意画,粗笔挥洒,简练奔放,接近林良的风格,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甚大,后继有人。他亦兼擅人物、山水,宗法南宋马远、夏圭画法。以大斧劈皴画山石,苍劲有力。人物亦法南宋院体,衣纹线条简练顿挫。传世画作有《桂菊山禽图》《榴花双莺图》《残荷鹰鹭图》《秋鹭芙蓉图》《竹枝鹧鸪图》《溪凫图》等。代表作《桂菊山禽图》画一群喜鹊、鹧鸪或栖于树梢相对而鸣,或立于树下草丛间啄食蚱蜢,三三两两怡然自乐。图中用工笔细线勾画枝叶、花鸟,枝叶脉络清晰,禽鸟的羽毛,根根分明。树干则用粗墨线描画,直挺立耸。坡石则用斧劈皴勾画轮廓,再用水墨渲染。设色除岩石树干用黑墨外,枝叶施以青绿色,用朱红渲染禽鸟的凤爪,分外鲜明夺目,有点睛之意。此画属于典型的工笔重彩画法,同时也兼具用笔的粗放,这些都是明代宫廷绘画的基本特点。《榴花双莺图》写石榴一枝,繁花盛开,一对黄鹂栖于枝头,一上一下,鸣啼相应,神态活泼。工笔重彩,勾勒填色,绚丽多彩为明代中期院体画的典型风格。
商喜,生卒年不详,字惟吉,一说是濮阳(今河南濮阳)人,一说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宣德时著名宫廷供奉画家,官锦衣卫指挥。擅长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画史上称他画的虎勇猛至极。他的宫廷人物画宗法南宋院体画传统,以精工富丽见长。传世作品有《明宣宗行乐图》《关羽擒将图》《四仙拱寿图》等。其中《明宣宗行乐图》是大幅巨制,纵211厘米,横353厘米,描绘明宣宗朱瞻基游猎的盛大场景。全卷人物、马匹近百余,且人物的身份、服饰、姿态各不相同。其中位于画面左上方的宣宗着龙袍戴龙冠,骑在一匹配有黄金马鞍的雪白高头骏马上,英姿飒爽,气势雄伟。其他人等有随驾陪侍其后,有在前开道围猎,人喧马嚣,热闹非凡。四周画山石树木、丛林建筑,场面浩大。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也点缀得缤纷多彩,此卷画法工致细腻,笔法劲健,色彩鲜明亮丽,是明代宫廷绘画中仅有的堂皇巨制。
倪端,生卒年不详,字仲正,浙江杭州人。宣德年间入选宫廷画院。长于道释人物,兼工山水。曾画历史故事,如《朝阳卧龙图》《严陵钓叟图》等,以表彰朝政礼贤之意。倪端的作品传世不多,最为人称道的是《聘庞图》。此图描写后汉荆州刺史刘表聘请隐士庞德公的历史故事。庞德公是名士庞统的叔父,与徐庶、诸葛亮、司马德操等贤达交谊往来。刘表数次聘请庞德公,未获应允,只得叹息而去。画面中庞德公布衣草履,似正在田野荷锄劳作,其外衣、草帽、竹篮、铁锹皆放置于一旁石头上。刺史刘表官冠衮服,手捧聘书,躬身延请,显示其诚挚谦恭的态度。其身后持节、牵马、执伞的侍从数人个个卑微恭谦有礼。此图突出的统治者招贤纳士的主题,意在表彰当朝君王的德政,是明代宫廷画的最重要的命题。此卷画法上学习李唐、马远一派,山水用墨,人物设色,工笔兼写意,构图精巧,既用渲染表现山峦重叠,又用细笔线条描摹人物细致入微的神态,是肖像画与山水画的完美统一。